首页 > > 僑鄉傳真

莊馬炮 洪少霖:鐵灶山法藏寺歷史文化古跡

2025年01月19日 23:45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1月19日 23:45

/

  宋代時期,鐵灶山上建有道觀,有道士在其山頭利用鐵灶進行煉丹,故名“鐵灶山”,又名“秀林山”。

  資料記載:鐵灶山,早期為道家道場,唐宋時轉化為佛門淨地,明清時成了儒學書院。當地曾出十八學士,其中有一位探花。因而,鐵灶山為秀靈之山。其屬紫帽山脈,山中多有奇石。地質學家稱之為“古海蝕石”,數億年前當地為海之深溝。

  紫帽山脈之鐵灶山法藏寺,原名“釋雅禪寺”“旃檀院”,位于晉江市紫帽鎮浯垵、霞茂一帶。其始建于南宋,清乾隆年間一度重修,民國時期毀于火災,早年僅存石門。

  1997年,其再次進行重建,經高僧指導:山中有石刻造像“阿彌陀佛”。其未成佛時行菩薩道,名“法藏比丘”。寺院道場本是行佛菩薩願,故取名“法藏寺”。

  現該寺古跡有花崗岩浮雕佛造像3尊、古石刻字10方。分別為:“佛國”、“南海觀音”、“阿彌陀佛”、“旃檀瑞相”、“龍鳳碑”等。其佛像皆為立狀,刻于天然大石之上,皆3.3米左右高度。其古時刻字大多為《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妙法蓮華經》等諸佛號、經偈。宋代石刻、清代刻字,是一種延續,也是一種補充與弘揚。

  佛像旁有鐫字“王縣尉宅定大石三片”。泉州地方史專家陳泗東先生考,明清不設縣尉,此王縣尉當為宋元之時。《晉江縣志》記載:王姓縣尉,元至正末年王野一人,未知是否為此人。另一尊旁鐫“康熙己丑佛弟志璋”字樣,其為公元1709年所刻。也有人稱其屬於宋代閩南佛像鐫鑿之風格。  

  寺名釋意

  漢傳佛教以釋為統姓,雅為“文人雅致”之意。明代理學家陳紫峰先生、明代大學士黃志璋等眾賢達曾于該寺旁結廬讀書與著作。該寺歷來皆有資助寒門學子,提供靜心場所,資助進京趕考學子之善舉。

  寺名“釋雅”,體現了寺院的儒釋道文化融合,及慈善助學之社會責任。

  佛國

  此兩字,最初為宋理學家朱熹所書,意在“此地古稱佛國,滿街皆是聖人”。此為朱熹對泉州當地宗教文化、人文素養、社會昌盛繁榮的一種肯定。

  有傳說,鐵灶山“佛國”兩字為理學家、晉江人陳紫峰所書。也有人說它是福建省第一位狀元尚書徐晦所題。

  南海觀音石刻與對聯

  南海觀音石刻為宋代風格,其旁有對聯為清初題刻,此石整體形狀猶如人之心臟,意:心中有佛,佛在心中,為紫帽山“百心”之首。亦如風動石,禪機中有“風動心不動”之說。

  其旁有對聯“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意在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行願。

  因石像赤足立于朵雲之上,雙手相疊放于小腹前,手中持念珠一串,似“鄰家婦女”親切慈祥,因而也有人稱她為“念珠觀音”。

  阿彌陀佛像

  石刻造像風格為南宋時期,佛法教育我們解脫自在,人在世時需要佛法智慧,才能讓生活更美好圓滿。百年之後需要有歸宿,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的世界可以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免受輪迴之苦。所以,他也稱之為“接引佛”。

  觀看石像,其身披通肩,赤足立于蓮台,左手置于胸前,手掌作蓮花狀,右手下垂,掌心向外,此為接引眾生之意。其所結“與願印”,又被稱為“施予印、施願印、佈施印”,表示其接受世人的全部願望,實現和救濟之意,願眾生萬事皆能如願以償。

  旃檀瑞相

  旃(zhān)檀像,即是“釋伽牟尼佛”造像,其為南宋風格,題字對聯為清康熙已丑年刻。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八章“報恩經”:佛成道以後思報母恩。遂升忉利天為母說法,數月未歸,優填王思念佛。乃請目犍連尊者主持,用旃檀木雕刻了佛像,此像為世上第一尊佛造像,也是釋伽牟尼佛的真容本相,為其傳世唯一真容。

  其赤腳而立,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前伸,掌心向前,手指向上。此佛造像正上方,有四個大字“旃檀瑞像”。

  史料記載:旃檀瑞像,曾得到梁武帝、隋文帝、宋太宗等歷代帝王供奉。

  龍鳳碑                   

  “攀龍鱗、附鳳翼”,被稱為“龍鳳碑”。其最早出處:原由唐代虞世南手書,明代趙州刺史蔡懋昭刻,立于趙州城內望漢台前,以頌高陽忠藎凌雲上,光武神威渡水來之壯舉。

  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南巡途經趙州時,其在柏林寺看到“龍鳳碑”後,讚歎不已,遂潑墨引毫:

  趙州柏林寺小憩

  禪寺曾聞古趙州,便途探跡正清秋。

  虞碑字具鳳龍勢,吳水體兼文武流。

  白鴿下無經可聽,金輪煥是聖重修。

  笑予柏子曾參熟,不知庭前樹是不?

  鐵灶山“龍鳳碑”,傳說為黃錫袞所撰。黃錫袞,字石庵 ,晉江人。崇禎十二年(1639)鄉試第四十名,後殿試三甲十五名。 清初先後任大理寺丞、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兵部左侍郎等職,後兼東閣武英殿大學士。

  鐵灶山中且有不少其它像形奇石,當地人稱它們為“伏獅石”、“聽法龜石”等。據當地人介紹,山中有“無量壽佛”石刻一方,現今或隱于山林之中,有待挖掘。。

  釋道儒曾在鐵灶山駐足,附近原有宋至明清墓葬50餘座,現今部分依然存在。當地,據說另有“顏如玉,儀如芝,氣如虹,浩如瀚。”為明代戶刑二部尚書黃光昇所撰之題刻,可惜筆者未能一見。

  鐵灶山半山腰、法藏寺下,原有陳紫峰修建的“紫峰書院”,早年前遺有“門頭石”等物,此院待有志有緣人重建。

  古時鐵灶山,其周邊有一處“悟道巖”,今已不存。如今鐵灶山法藏寺,四周大多皆已被商業開發利用。今時它與成片綠樹相伴,獨保一方清淨,彷彿在塵世間守護一方淨土,延續古往今來一片古樸、柔和的方外之地,給予世人一份獨特悠遠之情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