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客:拯救華教應先打破政策限制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4月03日 00:22
華社進來最熱門的話題應該是由商總文教委員會牽頭舉辦的“菲律濱——馬來西亞華人教育論壇”了。這是為了替菲律濱華文教育“把脈”,看“老中醫”們是否還能拯救被認為已“病入膏肓”的華文教育。筆者也湊個熱鬧,發表一些個人看法。
據筆者了解,本來找馬來西亞的初衷是看他們能不能派遣老師過來教書,因為菲馬兩地都是東盟國家,無論是天氣、習俗、文化或語言方面都比較接近。但很多人研究後發現根本負擔不起,兩地生活水平相差很遠,長期維持馬來西亞老師的工資是一個問題,而且很多人不願過來,感覺菲律濱不安全。
這次論壇主要討論的是學馬來西亞成立“董教總”。問題來了,馬來西亞的華校校董很多是教育界出身的,我們菲律濱華校的校董絕大多數是商人。外省華文學校大部分是由當地菲華商會主辦的,商會領導就是學校校董,這些人有幾個懂教育?有的校董甚至利用學校斂財。馬尼拉就有一家學校的校董事開旅行社的,到學校招收學生報名參加到中國的學習團。有這種校董存在,“菲華董教總”會不會淪為請客吃飯的社團?
但筆者認為,最關鍵的還是兩國的教育政策差距太大。馬來西亞華文小學是政府撥款的,因為小學是孩子學習語言的最好時機,雖然說不足,但大致上還是由政府主導。菲律濱華校連一毛錢都沒有。非但一毛錢沒有,限制外僑教育是寫入菲律濱憲法的,也是東盟唯一一個將這種限制寫入憲法的國家。
菲律濱在僑校菲化後限制只能每日2小時教授華文,沒有破除政策限制,如何發展華文教育?但筆者發現,僑校菲化案其實不是國會通過的法令,而是第176號總統令(PD176)。既然不是國會通過的法令,小馬科斯總統是可以通過行政令取消他父親簽署的總統令的。
再者,限制教授中文每日2小時是根據哪一條法律?相信現在的華校沒人說得出來,都是口頭相傳的。據我所知,這個限制沒有在憲法上,也沒有在176號總統令裡面,而是教育部對176號總統令的實施規則,但這份規則目前網上找不到,而部門的實施規則是可以隨時推翻的。不知商總或其他社團可否可以爭取放寬限制?
根據馬來西亞教總的報告:
——華語華文是華文小學的主要教學、考試和行政媒介語。
——學生同時學習三種語文,即華文、馬來文和英文。
——除了馬來文科和英文科,其他各個科目,包括數學、科學、道德教育、設計與工藝、歷史、體育、音樂和美術等,都是以華語華文來進行教學。
——課綱和教材都是由教育部負責編寫和出版
——馬來西亞華文小學的老師都是經由教育部師範學院培訓,而且必須是馬來西亞公民
從以上這幾點就能看出兩國的差異。菲律濱華社要學馬來西亞,首先要打破政策限制,能做到以上這些才算有出路。母語教育曾經是杜特地時期教育部的政策,小馬上台後取消了母語教育。
馬來西亞是一整天都教授中文,只有馬來語課才教當地語文。這裡是相反,所以沒有可比性。
當然,華社可以參考馬來西亞的經驗,然後依照菲律濱的情況來決定如何去走,但絕對不能全單照抄。
另一點必須強調的是家庭教育很重要。很多家長選擇跟孩子講英語或菲語,學校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家庭內部不講華語的問題。筆者認識一個學生,他父親是華人,母親是菲律濱人,母親禁止在家裡說華語,一句都不行,怕他們父子兩背地裡說她聽不懂的話。
而筆者也有很多同學,他們的子女都被送入菲私立學校或國際學校讀書,而不是讀華文學校。也有很多人是子女讀到高中後,轉入拉剎或亞典耀大學的中學部讀書,放棄讀完中文高中課程,他們認為反正那張中文文憑對升大學完全沒有用處,有沒有畢業都無所謂。要記住,學校除了中文課程,還有教育部規定的非常繁重的英文課程,為了升大學,學生和家長寧可放棄中文,專心學習英文課。
這就是菲律濱華文教育的現狀。
二零二五年四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