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蔡永懷:走過濠溝乾

2025年04月04日 23:58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4月04日 23:58

  漫步西街遍區的大街小巷,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一條條小巷,一個個故事,講述著古城的前世今生。貫穿西街與花巷的古城水溝,上世紀六十年代,由於城市發展的需要,被蓋上石板成為陰溝,形成小巷,命名為濠溝乾,巷裡的仙姑宮香火繚繞,飛簷翹脊,大門楹聯:“真人之師福萬民;濟世化威法無邊”,門楣上書“太乙仙姑”,兩側各有一個圓形的龍鳳石雕窗,主祀鄞氏太乙仙姑娘娘,配祀天庭財神爺“趙天君”。始稱真濟亭,南宋太守真德秀在嘉定年間為其寫匾額,附近街道從宮門埕至井亭巷,民眾俗稱“仙姑亭”,路因宮而得名。

  真德秀(1178-1235年),字希元,號西山,浦城縣人。慶元五年(1199年)進士,歷任南劍州判官,沂王府教授,學士院權直,起居舍人,太常少卿,禮部侍郎,戶部尚書,翰林院學士,江東轉運副使,泉州、潭州、隆興、福州知州,謚號“文忠”,授銀青光祿大夫。

  他為官清正廉潔,直言不諱,因不與權相史彌遠同流合污,而被罷職。據《宋史》載:“立朝不滿十年,奏疏無慮數十萬言,皆切當世要務,直聲震朝廷”。在地方上愛民如子,體恤民間疾苦,常以“嚴仁公勤”自勉。

  嘉定十年(1227年),他以右文殿修撰到泉州當知府,紹定五年(1232年),又以徽猷閣待制再到泉州,南宋慶元年間泉州成為我國的對外大港,但慶元以後,地方官吏貪贓成風,官府借“和買”之名搜刮民膏,使得來泉的船舶日益減少,年舶稅競降至十多萬緡。真德秀上任後,與市舶提舉趙崇度,聯手清除積弊,解除和買,嚴禁官吏擅自購買舶貨,此舉深受舶商的信賴,來泉的船隻又慢慢增多,海關稅收也恢復到以前的額度。

  他第一次離任時,泉州民眾番商自發前來歡送,“番商擁道攀送,以大炮炷於州治之門”,紹定間,再任泉郡太守時,“迎者塞路,深村百歲老人扶杖而出,城中歡聲動地”,百姓為了感謝他的功德,在古城行春門外設西山祠。

  鄞氏為南安大霞美後井村人,自幼有靈氣,鄞家生有四男一女,平時父母稱其為“阿乙”,“阿乙”從小吃苦耐勞,農耕之餘就上山採藥,為鄉民治病,並擅婦科,救過無數婦幼的生命,一日在織麻布時,疲倦入睡於織機上,夢遊泉郡真濟鋪,在濠溝中浣紗,村裡人進城賣火柴遇見,回鄉後告知其父母,父在機前直呼其名,並拍打身軀,見仙姑已不省人事,這事傳到府衙,太守真德秀下溝尋找,不見人影,只覓到一塊木板,知道這乃是仙姑的神牌,便撈起建亭供奉,在木頭上刻下“鄞氏乙姑神位”,有一年太后生奇病,久治不愈,遍尋天下良醫,聽聞鄞氏靈驗,便把她的靈位請入宮中,果然藥到病除,皇上大悅,賜封他為“太乙仙姑”,天庭太白金星把此事向玉皇大帝稟告,當時聖醫吳真人名聞天下,天庭就叫鄞氏拜吳本為師,協助吳真人行醫,一起治病救人。由於仙姑生前行善濟人,香火一直興盛不衰。

  巷中的油條店不時飄出香味,金黃色的油條總會誘惑舌尖上的味蕾,店員每天凌晨就要起床,先把泡打粉、小蘇打放入麵粉中拌勻發酵,把麵團切成適宜的長度,放入燒熱的油鍋裡,用特製的長筷不斷地翻動,等油條呈金黃色才撈起來,看起來很簡單,但可是個技術活,他們家制做的油條個頭大,酥脆可口,是街頭巷尾佐餐的佳品。

  通政小學傳來朗朗的書聲,大門楹聯:“佩實書聲遠;通政教澤長”,取於《文心雕龍》“然則聖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體現出對學子的殷切希望,學校原名佩實小學,由清末鄉賢吳增、曾振仲、龔顯鶴等人於1908年創辦,百年名校,再創輝煌,現為國家教委“十五”重點課題研究實驗學校,福建省金獎學校。

  志願者服務驛站,幾個穿著馬夾的年輕人正忙碌著,店中配備充電器,簡易藥箱,茶水桶,留言牆上貼著客人的溫馨感言,他們為遊客提供咨詢指導、免費奉茶、旅遊介紹、臨時休息、基本救助等便民服務,成為市區的一個文明窗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