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王強:向海而生的文化傳承

2025年04月02日 00:12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4月02日 00:12

  又是一年清明至,海風挾帶鹹澀氣息,掠過閩南紅磚厝的燕尾脊。海內外閩南人跨越重洋,循著祖輩足跡踏上歸途。他們深知,祭拜先祖不僅是血脈的追溯,更是一場橫跨時空的對話——那些被歲月揉碎的教誨,在香火明滅間悄然甦醒。

  祖母那句“一枝草,一點露”的閩南諺語,曾如夏夜海風捲裹鹹濕水霧,沁潤無數閩南孩童的夢境。記憶深處,盛夏屋頂舖滿星子,父親總在星芒最亮時將酣睡的我抱入屋內,粗布衫襟殘留的鹹腥海風,混雜著樹葉與潮水的氣息。那些在溫飽線邊緣浮沉的歲月,與當下物質豐盈的光陰,在記憶顯影液中交織暈染,終究沉澱為閩南族群的文化基因——當亂世驟變掀翻個體命運的孤舟,以宗祠為錨點的社群網絡便自發蔓生,將生存智慧凝煉成代際相傳的生命密碼。紅磚厝燕尾脊的家訓、媽祖廟香火中的鄉規,皆承載著對土地與海洋的敬畏,宛如暗夜燈塔,為漂泊者指引歸航。

  海洋文明的雙重饋贈:包容與共生

  泉州灣的潮汐從未停歇,如同這座城市的文化脈搏。宋元時期,刺桐港的商船滿載香料、瓷器遠航,亦帶回印度教的飛天浮雕、阿拉伯的星月紋樣。不同文明在此碰撞交融,卻始終以本土信仰為錨點——關帝廟的香火與基督教堂的鐘聲相映成韻,南音裊裊間既有中原古韻,亦藏波利尼西亞的節奏。這種“和而不同”的智慧,正是海洋倫理的精髓:接納潮流的饋贈,亦在風暴中守護根基。

  泉州漁民的生存哲學更顯深邃:“十船出,一船歸,即可生存。”這並非悲觀的宿命論,而是對風險共擔的深刻領悟。商賈建立會館,以血緣與鄉誼織就安全網;匠人巧手將魚骨拼成仙鶴,折射萬物緣聚緣滅與生生不息之理。海洋教會閩南人:真正的強大,不在於征服浪濤,而在於與不確定性共舞。

  節慶與時空:文化根脈的永恆錨點

  當馬尼拉王彬街的甜粿香氣勾起遊子鄉愁,當吉隆坡的福建麵與肉粽在異國灶台復刻記憶滋味,這些食物便成了流動的祠堂。清明祭祖的香燭、元宵送別的淚光、冬至搓丸的笑語,皆將個體生命敘事嵌入族群共同命運,抱團互助與社群賦能讓個體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在泉州僑鄉眾籌修復的古厝祠堂裡,南洋華僑捐資碑文依舊清晰可辨,每個名字都是漂泊者寫給故土的情書,是落葉寫給根的私語。

  這種“根”的意識,在年輕一代身上煥發新生。自馬來西亞歸來的華裔少年,能流利講述曾祖父如何積攢血汗錢興建家鄉書院;菲律賓、泰國歸僑後人修繕宗祠時,發現族譜中祖先“三江出海,一紙還鄉”的記載,泛黃紙頁彷彿訴說太平洋的狂風與椰林婆娑。文化,從非博物館裡的標本,而是一條奔流的江河,每一代人都在其中注入新的支流。

  向海而生的現代啟示

  當全球化浪潮衝擊傳統價值,泉州的海洋智慧提供獨特的解題思路。馬可波羅筆下的“光明之城”,從未陷入殖民掠奪的窠臼。刺桐港的商船不僅是貿易使者,更是文化譯者——他們以瓷器青花訴說東方美學,以香料貿易搭建文明對話橋梁。這種“雙向滋養與反哺”的模式,使泉州在千年風雲中始終保持文化韌性。

  今日閩南人仍踐履祖先生存哲學。漁民後代雖藉助現代通訊與雷達,依舊敬畏大海、遵循潮汐規律;僑商佈局全球產業鏈,依舊秉承“共苦同甘”祖訓。正如海濱孩童家中以魚骨拼接的鶴形玩具,文化生命力的本源,不在於形貌的逼真複刻,而在於那份“愛拚敢贏”的壯闊想像力,以及將實作智慧薪火相傳的解決問題能力。

  月光灑落洛陽橋面,千年石板泛著溫潤銀輝。那些遠渡重洋的遊子終將明白:地理上的故鄉或許遙遠,但文化根系早已穿透時空,在每一次慎終追遠的儀式裡,在每一口熟悉的滋味中,在每一聲跨越重洋的鄉音裡,完成著永不落幕的傳承。

  歷史更迭,唯文化之根歷久彌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