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周樹龍 :踏著芒鞋讀春秋

2025年03月27日 00:14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3月27日 00:14

  歷史長河裏,文人墨客們腳上的芒鞋總是散發著別樣的光芒。這些用芒草莖編織而成的簡陋鞋子,在泛黃的詩卷裏踏出了或深或淺的印記,承載著無數的故事與情懷。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的這句詩把芒鞋的意象描繪得栩栩如生。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多次遭受貶謫。然而,在這坎坷的人生旅途中,他卻能憑藉著竹杖芒鞋,走出一條超脫豁達的道路。被貶黃州的那年,春寒料峭,他腳踩芒鞋,走進三月冷雨。芒鞋硌腳的觸感反而使他內心倍感踏實。烏臺詩案的陰雲尚未完全散去,嶺南瘴氣瀰漫的前路依舊未蔔,可這位生性樂觀的樂天派,硬是將竹杖點地的聲音,聽成了生活的美妙節拍。史書中記載他當時“吟嘯且徐行”,想來那沾滿泥漿的芒鞋,必定踏出了比朝靴更為自在灑脫的步伐,盡顯他對生活的熱愛與對困境的蔑視。

  陸游的書房抽屜裏,總是常備著兩雙芒鞋。一雙沾染著劍南前線的征塵,鞋底還嵌著大散關的碎石,那是他渴望馳騁疆場、收復失地的熱血見證;另一雙浸透了鑒湖的粼粼水痕,鞋幫上還棲息著會稽山的青苔,那是他寄情山水的心靈慰藉。“芒鞋與棕帽,到處即山林”,這不僅是詩句,更是他六十年人生的生動註腳。他一生心懷壯志,渴望收復北方失地,無奈壯志難酬。在這無奈之中,山林成為了他心靈的避風港。他腳踩芒鞋,穿梭於山水之間,遠離塵世的喧囂與紛擾,每一步都踏出了對自然的熱愛,對返璞歸真生活的嚮往。在山林的懷抱裏,他找到了內心的寧靜,那是一種遠離世俗紛爭的超然,讓他在紛擾的世間尋得心靈的棲息之所。

  鄭板橋於《定風波》中揮筆寫下:“芒鞋閒踏,冷風斜陽下。”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悠然自得的田園畫卷。在鄭板橋的筆下,芒鞋已然成為閒適生活的獨特象徵。他以一種悠然閒適的姿態,身著素樸衣衫,腳蹬芒鞋,漫步在冷風輕拂、斜陽傾灑的田野小徑,用心感受著大自然的呼吸,享受著田園生活的寧靜、祥和與美好。這“閒踏”二字,生動地表現出文人對這種悠閒田園生活的沉醉。我們彷彿能透過歷史的塵埃,清晰地看到他那自在灑脫的身影,在斜陽的餘暉中,漸行漸遠,融入那片寧靜的田園風光之中,成為田園生活最美的點綴。

  范成大曾感慨:“竹杖芒鞋即要行,三千遠道萬山橫。”這句詩不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芒鞋作為行路必備工具的實用價值,更凸顯出長途跋涉過程中的艱難困苦和隱士的堅韌。當文人踏上追尋理想或歸隱山林的道路,芒鞋便陪伴他們翻山越嶺,走過萬水千山。一路上,山川重重阻隔,道路崎嶇坎坷,但他們憑藉著一雙芒鞋,一步一個堅實的腳印,堅定無畏地向前邁進。無論前方有多少艱難險阻、荊棘坎坷,都無法阻擋他們前行的步伐。這份堅韌不拔的精神,著實令人為之動容。

  最令人驚豔的芒鞋,出現在張可久的妙筆之下:“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在落櫻繽紛、如夢似幻的石橋之上,一位遊方僧人,手持破舊的缽盂,裏面盛著隔夜的雨水,腳穿的芒鞋縫隙裏,還殘留著前一座寺廟的香灰。沒有人過問他究竟是從哪座古寺而來,就如同沒有人會去細數橋上究竟飄過了多少片櫻花花瓣。但恰恰是這“無人識”的瞬間,讓芒鞋與櫻花之間,完成了一場充滿禪意的靈魂對話——前者丈量紅塵,後者點染虛空。

  再次翻開這些古詩詞,依舊能夠透過那一雙雙質樸無華的芒鞋,觸摸到古代文人的心靈溫度,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經久不衰的精神魅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