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海洋空間的味覺記憶:在風浪中謀生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2月18日 23:33
泉州,這座鑲嵌於中國東南海岸的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承載著潮汐的律動,更深深銘刻著那份與海洋相依相生的記憶。世代漁民在風浪中謀生,他們將生存哲學融入每一餐食物中——“物盡其用”,“向死而生”,這是對自然法則的順應,也是對命運的無聲回應。
每逢颱風季節,漁民未雨綢繆,腌製、晾曬魚類,為無數日的海上禁錮做好準備。這不僅是生存的智慧,也是對時間流轉的細膩解讀。與農耕文明的節奏相比,海邊人的時間感更為悠遠與獨特——生活隨海洋的氣息漲落,隨風浪的波動起舞,彷彿與潮汐融為一體,輕盈卻深邃,如同最古老的交響樂在耳畔回蕩。
文化共生:海洋視野中的泉州
泉州灣,自古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明珠,物產流通的樞紐,也是文明交織的熔爐。海洋文化賦予泉州人包容並蓄的視野,讓他們在飲食、建築、信仰等領域,展現出跨文化的深度融合。這座城市悄無聲息地擁抱來自世界四方的文化,卻始終不曾動搖根基。
每年元宵節,不僅是春節的尾聲,也是漁民與商人們分別的前奏。節後,船帆再次起航,帶著泉州的味道,漂泊至異國他鄉,期待來年的重逢。在馬尼拉王彬街,甜粿、肉粽、閩南炒飯,宛如溫暖的牽引,將遊子心底的鄉愁悄悄激起。這些食物,不僅喚起味蕾的記憶,更深藏心底,成為永遠不褪色的情感印記。
與歐洲海洋文明的殖民與掠奪取向不同,泉州的海洋貿易模式強調公平與互惠,這裡的文化交流從未是單向的輸入,而是建立在共生的基礎上。在風帆時代,泉州刺桐港的商船隊不僅運送貨物,更在遠行中架起了文化對話的橋樑,將海洋視為相連世界的紐帶,而非隔斷的邊界。侨乡的海洋文化因此既深邃又輕盈,彷彿一首悠長的旋律,在心頭迴盪,牽引著每一顆漂泊的心。
海洋倫理:共擔風險,共享命運
海洋既是恩賜,也是試煉。它溫柔哺育,同時也冷峻考驗。泉州漁民流傳著一句話:“十船出,一船歸,即可生存。”對他們而言,海上的“三十而立”,並非征服,反是共存。這不僅是一種生存策略,更形塑了泉州社會深植人心的倫理——共擔風險,共享命運。
這一精神也延伸至商業領域,深刻影響著閩商的投資哲學。他們講求團結合作,分散風險,正如今日的風險投資模式。而這種共生互助的精神,亦催生了會館制度,商人們依托地域、血緣或行業網絡,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商業體系,抵禦商業風險。正是這套基於信任與合作的商業倫理,使福建商人在南洋乃至全球貿易體系中穩固立足。
平衡之道:泉州海洋智慧的全球價值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泉州的海洋智慧愈顯珍貴。面對文化衝突與經濟震盪,泉州作為宋元世界商埠的成功經驗提供了一種解答:如何在變動中保持穩定?如何在競爭中實現共生?
在漁村的微風中,一位老人正用魚骨拼成一隻展翅的仙鶴——魚鰭化作羽翼,魚刺成為鶴腿,魚唇彎曲為脖……無需膠水與外力,僅憑自然形態便能完美契合。以海为生,在吞噬與哺育的循環中,淬煉出超越生死的哲学观。這不僅是手藝的展現,更是泉州文化的縮影:在千年的風浪中,泉州憑藉堅韌、包容與互助,書寫著屬於海洋文明的偉大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