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泉源森:論中西醫之差異

2024年12月05日 23:43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12月05日 23:43

  中醫與西醫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醫學體系,各自形成了獨特的診療方式和理論基礎,既存在顯著的差異,又有一定的互補性。中醫以中國古代哲學為基礎,重視整觀和自然療法,注重預防與體質調理;而西醫則基於現代科學,強調實證、精準,對於急性和嚴重病症的診斷和治療尤為有效。

  漢方中醫學源於中國古代哲學陰陽五行理論,將人體視為一個整體,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人體內部的平衡與調和。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陰陽失衡、氣血不和,治療不僅僅針對病灶,而是全面調理,恢復身體的自我平衡機制;因此,中醫強調治未病,預防疾病重於治療。

  中醫診斷主要基於"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重視觀察患者的外部體徵、症狀、生活習慣,並結合切脈來分析內在狀態。

  西式醫學的發展則基於現代解剖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對人體結構、病理變化和病因進行詳細的科學研究。西醫通常把人體分為不同的系統與器官,採用分析和實驗的方式精確探討疾病的成因,並注重症狀控制和病理消除。西醫講求對症下藥,每種藥物針對具體症狀,外科手術則直接處理病變部位。

  西醫的診斷依賴現代醫學設備和檢驗技術,常見的診斷手段有血液檢查、X光、超聲波、CT、MRI等,這些技術可以迅速找到病灶,確定病因。它的速度和準確性極高,尤其適合急性病、感染性疾病等需要快速決策的情況;例如,X光和MRI可精確顯示骨骼或器官的病變,適合腫瘤、創傷等精細範疇,這是中醫所無法達到的。

  中醫治療以中藥、針灸、推拿、拔罐等多種方式組成;中藥的成分主要來自天然植物、動物和礦物,整體效果溫和,副作用較少;針灸與推拿可以激發人體的自愈能力,調節內分泌、免疫系統。中醫注重標本兼治,強調長期健康,適合慢性病、亞健康的調理和預防性治療;對於一些經久不愈的疾病,如消化系統、失眠、過敏性疾病等;中醫常能達到不錯的調理效果,其療法通常副作用較少,有助於提升免疫力和增強體質,特別是對一些現代醫學難以根治的病症。

  西醫的優勢在於急症治療、精準診斷、外科手術、重大疾病治療上;它診斷快速精確,能迅速定位病因並對症下藥,尤其在心臟病、腫瘤、傳染病等領域的成功率極高。外科手術則技術高超,特別是在器官移植、心腦血管手術方面成就斐然;這些技術手段在拯救危重患者、延長壽命方面有顯著成效。

  中醫診斷依賴醫師的經驗和個人判斷,缺乏儀器的支持,難以準確量化病情,對於一些急性病、外傷、感染等重症或有快速惡化風險的情況反應較慢。由於治療效果通常需要較長時間來顯現,因此在應對突發情況上略顯劣勢。反觀西醫,雖見效快,但其化學藥物可能引發較多副作用,長期使用容易引發依賴性和抗藥性;放射、化療等手段對患者的身體造成較大損害,對於重視長期健康和免疫調節的患者來說,可能不適合。

  隨著醫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開始探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發揮中醫的調理和預防優勢,並在急性和重症時結合西醫的精準診斷與快速治療手段。

  筆者對於醫學藥理具有深厚興趣與研究,知道何種病該用何種藥物治療,許多時一些病讓群醫束手,只能自己開藥,筆者都能找到藥物,藥到病除,使人延年益壽,只是我並非醫生,不敢隨便治人,碰上急症,還是得找正規的醫生。

  總而言之,中醫和西醫分別代表著不同的醫療理念和治療手段,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現代醫學可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根據各種個體的需求,選擇適合的療法,甚至在必要時進行中西醫結合,將成為未來醫學的重要發展方向。

  中西醫藥各所長,診治病症好療方,

  現代科技進步多,外科手術最在行;

  西醫為主療術強,中醫為輔抗疫旺,

  兩相結合消病痛,永保身體好健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