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田:中美會晤的深遠意義:從「修昔底德陷阱」到共贏智慧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11月19日 23:51
當地時間11月16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在利馬會晤。這場在當前世界動盪局勢下的關鍵會談,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習近平主席在會談中指出,“修昔底德陷阱”並非歷史的宿命,“新冷戰”不僅無益且注定失敗;對華遏制策略既不明智,也無法得逞。他呼籲中美作為兩個世界大國,應從全球利益出發,向不安的世界注入確定性,貢獻正能量。這一論述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出發,為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展現了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中美合作應具備的共贏智慧。
“修昔底德陷阱”一詞源於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對雅典與斯巴達之間戰爭的總結,認為一個新興大國的崛起勢必引發既有大國的焦慮和對抗。然而,歷史經驗表明,這一邏輯並非不可避免。冷戰時期,美蘇對抗導致全球經濟長期分裂,並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代價,而後期東西方通過溝通與合作避免了全面戰爭,為人類歷史提供了重要啟示。
習近平主席的講話深刻體現了中國對歷史經驗的反思與對未來的擔當。他明確指出,中美關係不應囿於對抗性邏輯,而應努力探索合作新路。中國的崛起並非為了取代美國,而是為了實現自身發展並為世界貢獻更多機遇。對於美國而言,過度警惕甚至遏制中國的發展,不僅可能加劇兩國矛盾,還會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引發更多不穩定因素。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修昔底德陷阱”並非歷史的宿命。通過智慧和務實的外交,中美完全可以避免這一悲劇。
近年來,“新冷戰”頻頻出現在國際輿論場,這反映了部分國家因地緣政治博弈而導致的對抗思維。然而,21世紀的世界已不同於冷戰時期,經濟全球化、技術革命以及氣候變化等問題讓各國的利益日益交織。任何形式的對抗性政策都會對全球經濟和民生造成沉重打擊。
習近平主席指出,“新冷戰”不僅無益且注定失敗。這一判斷基於對當今世界格局的深刻認識。美國對中國採取的關稅制裁、技術封鎖以及地緣政治壓制並未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對自身經濟造成反噬效應,同時引發了區域性緊張局勢。而中國則在推進開放與合作的道路上展現了韌性與毅力,以“一帶一路”倡議等方式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和合作平台。
拒絕“新冷戰”是大國理性的體現。在國際舞台上,中美的競爭無可避免,但這種競爭不應以對抗為前提,而應通過創新與合作實現良性互動。雙方應認識到,全球經濟需要開放的市場,而技術發展需要國際協作。只有在競爭中共贏,才能真正為世界注入確定性與正能量。
習近平主席的論述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審視中美關係。這一理念超越了傳統的國家利益思維,呼籲各國從全人類福祉出發,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以及地區衝突等問題表明,單邊主義和孤立主義無法為世界帶來安全感,反而會加劇問題的複雜性。
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合作不僅關乎兩國人民福祉,更直接影響全球穩定。在應對新冠疫情、恢復經濟增長以及維護全球產業鏈穩定等方面,中美合作的必要性愈發凸顯。習近平主席提到,中美應從全球利益出發,多為世界注入確定性與正能量,這既是對歷史責任的呼應,也是對現實問題的清醒認識。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徵。在這一背景下,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需要超越傳統的大國權力鬥爭模式,以合作共贏為核心智慧。無論是應對經濟危機還是推動科技創新,中美兩國都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
中美關係複雜多變,未來仍需雙方共同努力。習近平主席的講話提醒我們,大國之間應避免陷入無休止的對抗,而應以建設性的態度推動全球進步。
在當前國際環境中,中美關係不僅是雙邊關係,更是全球問題的關鍵變量。通過摒棄“修昔底德陷阱”的宿命論,拒絕“新冷戰”的零和思維,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為指引,中美完全可以探索出一條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大國相處之道。這不僅符合兩國利益,也將為動盪不安的世界帶來希望與穩定。
習近平主席與拜登總統的利馬會晤標誌著中美關係的重要時刻。在全球化和多極化發展的背景下,兩國關係需要更多智慧和耐心。通過擁抱合作、推動共贏,中美有望為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書寫新的篇章。這不僅是大國應有的擔當,更是全人類共同期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