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來:只怕你沒有感應 ——讀《孟冬寒氣至》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11月12日 23:29
《孟冬寒氣至》也是《古詩十九首》之一,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詩。原詩如下: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劄。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白話譯文大意如下:
農曆十月,寒氣來了,呼嘯的北風多麼凜冽。滿懷愁思的我,更覺得夜晚漫長,抬頭仰望,但見天上眾多的星宿在羅列。農曆十五月兒圓,到了二十月兒缺。有客人從遙遠的地方來,帶給我一封信函。你在信中說,常常想念我,後面也說到我們已經分離很久了。我把信放在懷袖裏,三年了字跡仍不消退。我一心一意愛著你,只怕你不懂得這一切。
這首詩也是從節令寫起,農曆十月,天氣就冷了,北風呼嘯,空氣變得凜冽。這是環境氣氛的渲染,來的是“寒氣”,而不是日思夜想的人,這對於滿懷愁思的人來說,夜晚就更覺得漫長,更加難以入眠。輾轉反側的她肯定會披衣下床,也許會靜靜地站在窗口凝望,也許會到庭園裏徘徊。這肯定不是一天兩天了,說不定是幾年了,甚至很長時間以來都如此,你看,又到月圓之夜,他沒有回來,轉眼又是月缺之夜,誰知道他什麼時候回來?在“孟冬”、“寒氣”、“北風”、“慘慄”等詞語構成的意境裏,相思之人會有多憂愁?而夜晚也會變得更加漫長。
接下來的“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劄”,這是回憶幾年前的事,你看,她“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這說明收到信已有三年。“置書懷袖中”,無非是方便隨時拿出來看看,可見她多麼珍視丈夫這封信啊!這封信的內容說到了相思之情,說到了離別之久,平時她拿出來看時,也許撫摸著那些熟悉的字跡,她就能觸摸到丈夫滾燙的心、熾熱的情。可是,如今過了三年,現在他又在何處?他那裏的生活情況怎樣?他何時能回家?三年沒有資訊了,他是否會變心?甚至是否尚在人世?一切都是個大問號!可見,古代時,郵路不暢,也無手機電腦網路的情況下,不知苦煞了多少離別之人。當然,也正是這種原因,才會有那麼多、那麼深情的詩歌。最後兩句說的是女子一心一意愛著丈夫,永遠忠於他,只是怕兩人分開得太久,她怕丈夫不知道這些。
顯然,這是一個深愛著丈夫的女子,她愛得很深沉,她“置書懷袖中”,這是個細節,是愛的流露。她也愛得很辛苦,“愁多知夜長”,可見相思之人真不容易。假如她丈夫讀到這首詩,不知會如何?如果他有異心,我估計他會回心轉意?如果他因傷病難以起立,我估計他馬上會好轉,因為愛情會給他以力量,讓他變得堅強,讓他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
當然,這首詩也讓人為詩中的女子擔憂,她三年前收到過丈夫托人從遠方捎來的信,那麼後來為何沒有信了?是沒有人經過這裏了嗎?或者說,丈夫懶得寫了,那麼除了變心再無別解。如果是社會動盪時期又當別論,也許他已因意外早已不在人世?如果她等了很久才得到他已去世的消息,甚至一直沒有音訊,最後不知有多失望,有多傷心。這時候,如果恰逢孟冬寒氣至,不知她能否抵禦得那種刺骨的寒風?當然,這只是筆者的設想,作為一首詩,她表達了思念之情,已足夠圓滿,無限的遐想只能是閱讀者。
此詩像《古詩十九首》中的其他一些作品一樣,選擇一個生活片段作為情感的切入點,用氣候和環境氛圍來烘托人物的內心世界,尤其是寒風吹來更容易使人敏感,“寒氣”和“夜長”可謂相互呼應,那種“愁多”,也許只有像詩中女子的境遇才會體會得到。此詩寫的是淒然獨處的女子故事,有情節,鏡頭感也很強,讓人讀後,即使記不了詩歌,也記得那個情節,這和現代詩有很大的差別。不知為何,有些現代詩寫得比兩千年前的詩還晦澀難懂,也不再朗朗上口,而是佶屈聱牙,這會是好詩嗎?現代詩歌已經邊緣化已是公認,故作高深弄出來的晦澀無異於沐猴而冠,其淺薄的本質卻是掩蓋不了的,責怪讀者領悟水準低下更是可笑,讀者永遠不會因為你寫得玄奧而視之為深刻,詩歌能否成為經典,時間長河終會作出公正的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