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濟衛:懷念痖弦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10月22日 23:40
溫哥華時間2024年10月11日清晨,台灣著名詩人痖弦逝世,享年92歲。我是從美國《僑報》網上看到先生離世這一消息的。噩耗傳來,令人錯愕。
痖弦本名王慶鱗。生於河南省南陽縣(現臥龍區)的一個農民家庭,1949年到台灣。當代著名詩人、作家、編輯出版家、表演藝術家。20世紀50年代,他和洛夫、張默共同創辦了《創世紀》詩刊。痖弦的寫作涉及詩歌、散文、評論等多個領域,出版有《苦苓林之一夜》《痖弦詩抄》《深淵》《痖弦詩集》《中國新詩研究》《記哈客詩想》《Abyss》等中英文詩文集多部。痖弦被譽為台灣現代詩的奠基人,同時也是文學史上重要的文學編輯,先後擔任過《創世紀》《詩學》《幼獅文藝》等刊的主編,曾任《聯合報》副總編輯兼副刊主編20餘年。
我與痖弦先生的文字交往,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末期。
1989年我被選派到《河南農金報》副刊部掛職鍛煉,任副刊編輯。每到週末,我就喜歡逛鄭州花園路集貿市場的舊書店。有一次我從擺滿舊圖書的書架上突然發現了一本台灣版繁體字的《痖弦詩抄》,出於好奇,我把這本書抽了出來,站在書架旁一口氣讀了其中的《秋歌——致暖暖》《紅玉米》,我被詩人在詩歌中營造的柔柔的夐遠而縹緲的氛圍所吸引。讀他的詩,會讓你停下匆忙的步履,陷入一種極盡單純的、輕盈的藝術想像裡。書店女老闆告訴我,這本書在書架上擺的有一段時間了,你是第一個看它的讀者,你要是喜歡的話給兩元錢吧。我沒有猶豫,掏出兩元錢把這本書買了下來。
那個年代,大陸流行台灣女詩人席慕蓉的詩,許多出版社爭相出版席慕蓉的詩集,不知道台灣還有像痖弦、餘光中等詩人這種別樣的詩歌。我在後來與痖弦先生的通信交往中才知道,他是1949年8月十七歲時隨軍隊到台灣的,直到1991年才第一次回到故鄉南陽探親,彼時親人皆已歿。他用“彷彿萬古長夜”來形容這種漫長的離別。遠離故土的歲月裡,痖弦用詩歌慰藉鄉愁。1953年,他開始發表詩作。創作於1957年的《紅玉米》,成為思鄉主題現代派詩歌的代表:“它就在屋簷下\掛著\好像整個北方\整個北方的憂鬱\都掛在那兒……”他在這首抒情詩裡,用蒙太奇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北方南陽家鄉的圖景。
同年夏天,堂兄胡濟龍從台灣回到了大陸,他也是當年隨國民黨軍隊到台灣的,從國軍退役後,到台南一所院校教授國文和近現代文學。我向他提及了台灣詩人痖弦和他的詩集《痖弦詩抄》,他說他和痖弦、洛夫都認識,他們是同一批從大陸撤退到台灣的,大家都是河南同鄉也是文友,他說他經常到台北去找他們聚會,偶爾他們也會到台南來聚會。他給我提供了台灣《聯合報》痖弦先生的通訊地址和聯繫方式。
不久,我按照聯繫方式,第一次給台灣《聯合報》副刊投稿,大約是三個多月後,我收到了《聯合報》副刊主編、著名詩人痖弦先生給我的親筆信,是在《聯合報》的稿箋紙上用繁體字豎著寫的,信裡邊還夾著當期的報紙。記得我寄去了8首詩,總題目叫《遙望豫南》,《聯合報》副刊選發了其中的四首。這是我第一次在台灣《聯合報》發表作品。為了鼓勵我寫作和便於投稿,痖弦先生又給我寄來了台灣所有重要文學期刊和報紙副刊通聯地址、主編姓名,是用A4紙打印的,足見先生對一個從未謀面的大陸青年詩人鼓勵、支持和良苦用心。我與《中國時報》副刊主編季季女士,以及詩之華出版社的台灣青年詩人楊平的交往,也是由痖弦先生牽線引薦的。後來,我把這個通訊錄給了詩人邵永剛,痖弦先生很欣賞永剛兄詩歌的風格,很快就選發了他的詩作。
1991年秋天,闊別家鄉40年的痖弦先生回大陸河南南陽探親,他提前給我寫了一封信,告訴我機票和到達南陽的時間,邀請我到南陽見面。那個年代兩岸的通信較為落後,從台灣到大陸寄一封信最快也得一個多月時間,慢的要等兩三個月。當我收到痖弦先生的信後,先生已經離開了南陽。直到現在,我也沒能和先生見上一面,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這次痖弦先生攜妻帶女第一次回鄉,完成了兩件事情:一是為父母至親的墓地立了石碑,彌補未能盡孝送終之憾;第二件就是在祖屋舊地,他把舊磚加以利用,和著泥土、新磚重新蓋了房屋。他以中國人最傳統的方式告慰了父母在天之靈,也讓自己此後的每次返鄉都有了“回家”的感覺。他詩意的行為觸動老友洛夫的靈感,寫下了《隱題》,這首藏頭詩的每句首字相連即為“痖弦以泥水摻和著舊夢在南陽蓋了一間新屋”,作品由洛夫先生親筆書寫,掛在新堂屋的牆壁上。
我與先生保持了長達數年的通信交往,每年春節前夕,我都會給他寄去一張明信片,他也會給我回寄《聯合報》印製的精美的明信片,直到他退休離開了《聯合報》離開了台灣。後來由於我工作調動從正陽到駐馬店,搬了幾次家,大多信件已丟失,只找到了先生寫給我的一封信。
作為報人的痖弦,在台灣歷任報紙、雜誌的編輯近四十年。他慧眼識新秀,熱情扶掖青年作者,對於成名作家盡心盡力鼓勵加持,數十年與各地作者勤於通信。“把詩意散佈到社會中去,讓更多年輕的活火山在文學界洶湧噴發,讓詩的靈力延續下來”是他辦報辦刊的初衷。幾十年來,台灣一共選過三次“十大詩人”,不寫詩好多年的痖弦每一次都當選。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台灣,“戰鬥文藝運動”發起,文藝界籠罩於政治高壓之下。痖弦開啟了台灣讀者認識中國文學的另一扇窗戶,在他編輯的報刊上“開放”了魯迅等大陸作家的作品。
詩歌不死,詩人不死,願先生的靈魂在天堂與繆斯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