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情感的追述 ——《梦里家山》创作手记 陈子铭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1月11日 23:51
刊前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特殊的信件,它们承载着海外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深深眷恋,传递着华人华侨的家国情怀,这便是侨批。让《梦里家山》带我们走进侨批的故事里,每一封侨批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它们见证了侨胞们在异国他乡的奋斗与拼搏,也见证了他们对故土的守望与牵挂。
----------编者
对历史情感的追述
——《梦里家山》创作手记
陈子铭
对一个从小便和家人一起读批的我来说,写一本关于侨批的书就像是写一份回忆录,不过主角是那些尘封在岁月中的他人他事。
那些令人怀念的侨批往事
等批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那时,每月如期而至的书信,和一起来的侨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至今记得那个瘦小干练的业务员送汇上门的情形,他是老道又温和的一个人,喝茶、抽烟的姿势都让我相信他见过许多世面,尽管我记不住他的样子,但他绝对是我家的“吉祥鸟”。最喜欢过节的日子,会有一些稀奇的礼物从外面寄来,比如衣服、食品、洋酒、可可等等。这些都写到我的书里去了,只是主人换了别的人。在生活清贫、物资匮乏的时代,这些泊来品丰富了我们的想象。
在闽南侨乡,侨批侨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往往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那是一种物质生活的关联,一种血缘责任的坚守,也是一种接地气的情感教育。在外闯荡的人要为留守家乡的人提供物资支撑,留守家乡的人要为在外闯荡的人维系乡族亲族的情感。这种社会风俗和家庭伦理,由来已久。
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侨批以及它携带的侨汇是无数家庭的生活支柱。当时民间批局遍及东南亚和上海、香港、闽南、潮汕地区。著名的漳州天一批局,成立于光绪六年,成立时间比大清邮局还早,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民间批局。鼎盛时期,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缅甸等8个囯家设立24个海外分局,在香港、上海、厦门等地设立9个国内分局,活跃于南洋华人社会,鼎盛时一年侨汇流量1500万银元。侨批侨汇和它背后的物质与精神力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维系了无数家庭的生活,更在某种层面上起到社会稳定剂的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书信已退出日常生活,大量的侨批,却成为民间收藏,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后,人们更是从侨批后面看到了历史人文价值。于是,我们从那些发黄易脆的信纸中读到了宏大的时代变化与细碎的个人生活。百十年前的那些人那些事,跨越历史时空而来,与当下的我们相聚,这是多么温暖的事情啊!
2020年春季的写作缘起
开始写这本书是在2020年春季,正是多雨时节,天气清冷,对生命的感悟变得敏锐,那种敏锐,带到书里了,你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坚韧、执着,对磨难承受以及带来的某种感伤。这种体验现在看来是可遇不可求的,让人很容易进入写信人的情绪里,与他飘泊南洋,趟过生命的暗流,当然也享受那寻常的欢愉。而那些在夜深人静时完成的章节,因为与他们的生命一起律动,所以自带光亮。这种光亮,照着你要走的路。很恰巧,书出版时间在2023年元旦将至的时候,头尾三年。
阅读的同理心是可以打破时空隔阂的。书里写的是百十年前的人和事,呈现出今日的某些类似的生活状态。在家乡人看来光鲜的那些人,谋生在异国他乡的各个角落,家乡有他们牵挂的人。现代通讯工具让人们不必花几个月慢慢等一封信,现代交通可以让回家的路不必变成漫长的等待。但压力是所有人都会有共感,奋斗,挫折,硬扛,常常是,一边想放弃,一边咬牙努力。
但我们常常可以在最艰难的时候感受到人性温暖,母亲牵挂儿子,丈夫安抚妻子,未曾谋面的叔侄数十年保持联系,即将走入社会的兄妹隔海倾诉自己的人生。生活那么艰苦,但生活依然继续。世界就这么匆匆变化,但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碎片化信息的散文表达
写作时间是碎片化的,侨批所携带的信息也是碎片化的。写一些碎片化的故事,这更符合写作的感受,也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毕竟在互联网时代,很难慢慢地去读一封信。但是,时代虽然变了,心情依然敏感啊,那一闪而过的温柔,会在心尖颤动。
侨批本身附带的碎片化信息是很个人的,用散文的笔调也许更容易进入那种情感状态。升斗小民寻常家事,没有小说情节的起伏错落,能感动人的,往往就是细微小事的温度。就像家人围坐,灯火可亲,那种温暖,散文容易表达。
小小的一份侨批,背后汹涌的是大时代背景。从甲午海战、辛亥革命、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困难时期、改革开放……信面抒写的是他们的琐碎生活,体现的是他们对乡里、对家族、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穿过那张张书信,我们又可以看见社会的人情冷暖,历史的风云变幻。
所以选择了某一封信,选择信中人漫长人生的某一瞬间,观察他们,进入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感受。那一刻,我就是他(她)。
习近平总书记说:“华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爱国爱乡。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
对历史情感的追索并不是旧梦重温。在互联网时代对纸时代的回望是一件有时代意义的事情,他们的奋斗是值得记录的历史记忆,他们的情怀是值得珍惜的时代情感。在时代向前奔跑时,审视当下,回望过往,更加坚定我们的脚步,更加坚信我们的未来。
马尼拉家书
在信里,他常称他的妻子“林氏贤内助”,自称“愚夫”。信的开头,往往说,“伉俪之情锦文勿念”,结尾常常叮嘱“玉体自爱”,现在读起来十分体贴。
黄开物的妻子则通过外祖父代笔,两人的情分,潜伏在老派的文字里,忧伤的离歌,怕是唱不起来的,就像粉墨登场的爱情,总是隔着隔着,半生光阴,也就过了。
(一)
黄开物与妻子的那一次离别,是1907年1月7日,旧历丙午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冬至才过,空气中似乎浮着汤圆的甜香。那时,闽南人喜欢在冬至后开始计算行期。大约是为了把家乡的暖意留在心里吧。
那天晚上,天寒,风大,厨房的炉膛的火兴许还温着。黄开物从离村子不远的厦门港出发了。厦门港在五口通商前,已经是国际商埠,在最近两个世纪里,有大致两百万中国人从这里出发,坐船去世界各地谋生。黄开物是其中的一个。他的未来,不算显赫,但可圈可点。
二十四日,船到汕头,二十五日,船到香港。等待船期时,想必顺带游览了这座国际港市。在半个世纪以前,被一纸条约割让给英国人,这地方做了自由贸易港后风生水起,世界各地的冒险家纷至沓来,带来城市的殖民风格。十二月初三,搭船出海。初五下午二点,抵垊。现在是美国人的地盘。
马尼拉以炽热的日光和突如其来的热带风暴迎接来客。有时,让人衣锦还乡,有时,让人魂留异域。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马尼拉就是著名的国际港市,全球货物集散地。一条从九龙江航向马尼拉的航线,是全球航线的重要节点。带着黄开物的祖先参加南洋的开发。福建人在这里有强固的根基,非常完善的乡族组织和会党。人们相互攀援,出大商人,也出革命者和革命资助人。
马尼拉每天都有各国商船泊岸和离开。商人和水手吵吵嚷嚷,酒馆充斥着异乡人。日头让人身上泛出油光,并且有将挣来的钱挥霍一空的欲望。而华人,在忙完一天后,大致会留在自己的家里,哪怕是个不透风的小屋,小心计算,等待回家。
从西班牙人统治时代开始,他们就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是商人、工匠、农夫、建筑工、经理人……坚韧顽强的生活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来时,常常就一个包裹,几件换洗的衣衫,然后,父带子,兄携弟,乡亲带乡亲,像一场接力。黄开物兄弟的恒美布庄,在洲仔尾,一个典型的闽南地名,大约数百家布店集结成市,店主多是华人。
行李安顿,想来以是晚上,空房,孤灯,与妻书,寥寥数语,聊报平安。随附银四元。
这好像是黄开物异邦生活的头一件事。
至于离愁这种病,好像从上岸那一天起就得了。这不是黄开物的第一次离家,也不是唯一的一次回家。十二月,也称腊月,新旧交替,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祭祀祖先,吟唱歌赞,称冬祭,与清明节的春祭一样重要。闽南谚语云:“冬至过,加一岁。”这个月另一个重要节日是腊八,喝了腊八粥,除夕也快到了。这个除夕,黄开物的妻儿大约是有些寂寞的。
这一年,黄开物三十岁,男人三十而立,出洋,远行,此后数年,家事绵绵一纸中。
(二)
转眼到了1909年,元旦,现在叫春节。从老家来了一个叫兆坤的朋友,他带来了妻子的话:什么时候回家?
妻子的话一定让不能回家的人心里软软的。
此时,家乡的水仙花开的正盛,厨房的大灶一定飘着甜粿的暖香。昨夜,黄家兄弟围炉宴饮的酒意还在,睡梦中也许还见到了家乡的妻儿。然后在初一的早晨,穿上新衣、祭神、拜年。酬神活动自然十分盛大,出门在外,求财与平安。戏钱,乡族和宗族管事的,自会找人派发,和家乡那边一样。正月十二,黄开物给妻子寄去了一封信,告诉她没有归期。
对望眼欲穿的妻子,他只说,生理甚败,家,就不回了。但我对你的心,是你所知道的,我不是薄幸之人,希望你不要为此伤了身体,让挂念你的我生了后顾之忧。哪一天生理好势了就是我的归期。
读那一百年前的家书,想那一千年前的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只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不是夜雨绵绵的巴蜀,而是椰风蕉雨的南洋。不是潇潇索索的冷秋,而是一年到头没有边的夏日。风吹雨打,想来成不了婉约的诗句,薄薄家书,倒是沉甸甸的,那里驻着一个年轻男人的家庭。
想那一百年前的商人夫妻,他们总是隔着茫茫大海问,你什么时候回家啊?你什么时候来南洋啊?家有放不下的老小,垊,有抛不开的生理。
这种情形,现在看来磨叽,当日真是平常。
这个有点文人气的商人,如果可以不做上天给选的职业,他会像一只多情的鸟儿,绕着爱人的床头歌唱吗?
(三)
1913年,黄开物回家了。距离上一次出门,时间已经过了四年。
7月13日,马尼拉的朋友告诉他,已经为他寄来他托付购买的东西,包括,三瓶香水,半申亚麻布白衬衫,一申白色手巾,两箱谀描戈,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想来是泊来品,香纸没货,以后再寄。
那封信,只告诉他这么多,没有其他。
那张物品清单,好像暗示,那是一次浪漫之旅。说来,分别那么久,这邦重逢,两情相悦才是。
这一年,黄开物夫妇大约三十出头,是一个玉兰花开的美好年纪。
(四)
1914年,黄开物三十六岁。
林选治独守空房,大约也许哀怨。三月十二日,清明。天气乍暖还寒的,心情软软的。黄开物发了一封信,安抚妻子。我们好像看到那对夫妇在信里轻轻拌嘴,又和好如初。妻子幽幽的说,你总说要带我到那个城市和你一起生活,却又总是爽约,莫不是你在用虚情假意敷衍我,好让自己在那里与番婆作乐啊?
丈夫轻轻责备说,这是哪里话啊,明明我每次让你来,你总是推三阻四的。
丈夫轻轻握住女人的心,认真的表白:自我娶你入门,从未有非分之想,所以做客垊江十余载,全无涉及花柳,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我心光明如日月。在垊,我只是过客,锦宅才是家。
女人的幽怨,变成絮絮叨叨的诉说。她告诉丈夫,从小爱她的外祖父已经年迈,母舅想着在今年做一个寿诞。而母亲已经谢世,这个清明,墓头上的新草,让人难过的留下眼泪,想到在世的祖孙,情分可贵,所以,她想在这个寿诞,献上新衣,还有寿龟和寿金,聊尽心意,只是要为此花去十个银元。
丈夫说,那是应该的。
他一如既往的叮嘱妻子爱惜身体,照料好两个孩子。春天里,万物生发,正是孩子长身体的时候,不可以疏忽了。女人的小脚,还是抓紧放了好。随信寄去是四元。
那寿诞,想来做得十分体面。女人的举止得体,孩子表现也很乖巧,娘家人的赞美,显示这个丈夫不在家的女人的小确幸。
同许多乡邻一样,这对夫妇,正当盛年,男人挣钱,女人持家,聚少离多。女人有些心性,都是离愁惹的。男人好语,到底外面偌大一个世界。只是这些,常常是隔空传话。家道,会越来越好,大好的春光,终是负了。
从1900年代到1940年代,黄开物几次回家,在家的日子长长,有时一住就是两年。和妻儿生活的时光一定很快乐吧?半生客居,锦宅是家,垊,只是枕边的梦。
黄开物在信里的话题,通常是妻子的身体、孩子和生理。
他们的日子,仿佛成了没有止境的询问,回吗?来吗?
如果有一天,他们不需要这样彼此询问了,他们是否会觉得生活会一下子少了念想?
许多年以后,林选治终于去了马尼拉。那些年,他们彼此思念,彼此习惯,最终长相厮守,体面的老去。
这是他们的一生一世。
家国
1912年6月10日,林书晏给还在锦宅的黄开物去信。
民国初立,元气未振,财政恐慌,岌岌不可终日。政府想借外债度过危机,外国人则想借机染指中国事务。矛盾纠结,危机四伏。
这个月,派了李心灵到垊募国债,预计五十万。资本家心冷,没见动静。倒是底层百姓依然踊跃,拿出血汗钱。在内地,社会大力提倡,风声远播。可惜杯水车薪,对时局并无裨益。在垊的同志竭尽全力,却障碍重重,情形反而不如以前。当局做事也不开成公布,授人口实。
好在,一个叫施清秀的来垊办《公理报》。让大家高兴了一阵子。
林海晏是南安溪东乡人,13岁随人渡垊,年纪轻轻成了恒美布庄经理。同盟会机关普智阅报社发起人。马尼拉布商商会会长。曾经在福建开矿,在上海办烟草公司。家资丰厚。抗战时,是菲律宾抗敌会委员。曾为新四军捐款。新中国成立之初,称在沪红色资本家。是革命党在垊重量级人物。与老东家黄开物有良好的关系。
7月1日,一个叫陈持松的同志又来信说,光复半年,南北意见分歧,不能一致共谋实际建设,列强也没能从外交上承认国家地位,真令人痛心。
时间到了1915年,黄开物又生活在马尼拉。
此时,欧洲人自己打的头破血流,暂时没有心思插手亚洲事务。日本人借着明治维新的积攒和甲午战争攫取的财富,又瞅了欧洲人的空,越发强横起来。
年初,日本舰队在福建沿海耀武扬威,锦宅老家,嗅到不详的气息了吗?厦门湾倒是曾经武装到牙齿,厦门岛上的胡里山炮台和南岸漳州地面的南炮台还架着德国的克虏伯巨炮,那是光绪年朝廷花了十万两银子买来的,炮台按德国工程样式设计,负责施工的也是德国工程师。但是,他们只能等在海湾,远远的看着别国的舰队升起的黑烟。国家贫弱如此,令人气结。
新年又要到了,黄开物妻子想必又要问他,回吗?他说,不回。因为政府十分恶劣,南北纷争,百姓流离,他不愿意再履祖国之地。
当初,大家多么意气风发啊,办报纸,开民智,谋国事,义无反顾。现在,国家成了散沙,孙文也去了,革命者流血,人民期待的幸福生活没有来临。
还是在垊,做他的生理,办他的学校吧。
作者简介:陈子铭,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漳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梦里家山》《漳州传》《历史转折时期的漳州月港》《生活在故乡》《天涯歌仔》《大海商》等作品,《历史漳州》《漳州商人》等多部大型电视人文纪录片策划、总撰稿。其作品往往以全球化视野,呈现历史叙事,并赋予浓郁的闽南文化色彩,曾被译成英语、俄语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