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中国 “非长”精彩:对非深度合作的长沙实践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11月01日 22:46
本报湖南长沙专电:肯尼亚的玫瑰成为鲜花市场的“新贵”,埃塞俄比亚的咖啡通过这里走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智能制造助力非洲大地基础设施建设,跨境电商推动非洲好物涌入中国……近日,“机遇中国‘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在长沙举行,海外华文媒体到访之处,随处可见非洲元素、非洲特产、非洲印记。自中非经贸博览会落户以来,湖南长沙主动走进非洲、对接非洲、深耕非洲,对非经贸实现高速增长、量质齐升,探索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非合作新模式、新路径。
华媒代表在隆平水稻博物馆拍摄巨型稻穗模型。
长沙与非洲交流源远流长
长沙与非洲国家虽然相距遥远,但几十年来,彼此之间的情谊愈久弥坚,外经外贸、文化产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密切。
1982年8月,长沙“牵手”相隔万里的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双方结为友好城市。这是中非第一对正式缔约的友好城市。从布拉柴维尔开始,长沙的“朋友圈”遍布非洲大陆。2002年9月,长沙市与南非金伯利市正式缔结经贸合作友好关系。2003年4月,长沙与乌干达恩德培市结为友好城市。此外,长沙所在的湖南省与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以及南非北开普省,也相继签署了友好州省协议。
进入新时代,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长期举办地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承载地,长沙不断探索对非深度合作新路径、新机制,助力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澎表示,从唐代长沙窑的瓷器,到如今的杂交水稻、工程机械、能源矿业、咖啡鲜花,“长非”交流源远流长,在农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人文交流等众多领域实现了“双向奔赴”。如今,长沙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长期举办地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承载地,对非贸易实现了非洲53个国家和地区的全覆盖,今年1-8月对非进出口额达136.1亿,在中非贸易大格局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了解,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是中国对非“九项工程”中的重要举措。在全国各自贸试验区片区中,长沙片区是唯一将对非经贸合作作为主要任务之一的自贸试验区片区。获批成立四年来,长沙片区以一系列对非合作创新成果,努力当好中非经贸深度合作的先行者和推动者。
探索开展中非易货贸易,搭建新型易货贸易交易管理平台;创新市场采购贸易出口新模式,长沙高桥大市场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开展预包装食品业务对非出口首单成功;探索中非标准交流合作,建设中非标准合作创新中心,与肯尼亚、津巴布韦等国家标准局达成合作……在便利和深化新时代中非经贸合作中,长沙片区不断试制度、闯新路。
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探索实践,让长沙与非洲的经贸合作之路越走越宽。近3年,长沙对非贸易累计完成600亿元,年均增长37%,已覆盖到非洲53个国家和地区。
好平台激活中非经贸活力
活动期间,华媒代表们走进了位于湖南高桥大市场的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示范园总面积达一万平方米,被称为“永不落幕的中非经贸博览会”。50多个风格各异的非洲国家展馆,展示着最具当地特色的商品。走进示范园内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南非的葡萄酒、马达加斯加的精油、几内亚的非洲鼓、科特迪瓦的可可等琳琅满目的非洲好物,让人目不暇接。
据了解,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努力构建非洲非资源性产品交易中心、中非经贸企业孵化中心、中非经贸综合服务中心、中非金融服务平台等“三中心、一平台”,目前一期、二期共计24万平方米已建成开业,引进各类中非经贸主体1000多家,2023年园区企业实现对非贸易额50亿元,同比增长59%。
2023年,吻野(湖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注册落地在中非经贸合作创新促进示范园内,客户订单较以前成倍增长。
“我们的所有坚果原料都来自非洲,在肯尼亚、乌干达等国家有合作的种植基地。”该公司总经理彭向阳介绍,今年4月在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启动的吻野(海南)非洲坚果加工项目预计11月份投产,项目将利用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30%免关税政策优势,进口肯尼亚夏威夷果、坦桑尼亚腰果等,精深加工后销往国内,出口东南亚、西亚、欧洲等地。
“过去,要想采购非洲咖啡豆,只能通过中间经销商,成本高、货源也不稳定。”“小咖主”创始人景建华介绍,湖南通过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打造非洲非资源性产品集散交易加工中心,使高桥大市场形成一条集非洲咖啡采购、研发生产、品牌孵化、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非洲咖啡整体成本降低30%。
在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则让华媒代表感受到了一站式配套服务如何助力中非青年在这里创业无忧。
图为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这个基地由湖南湘江新区牵头打造,于2023年6月在中非青年创新创业论坛上正式揭牌成立,拥有吸引中非人才创新创业、促进创新项目海内外预孵化和成果转化、对中非人才给予专业服务保障三大核心功能。
基地运营方、湖南驻外之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亭介绍,基地面积2000平方米,免费为中国和非洲商协会、青年创新创业代表提供办公场地,同时为青年创业者们提供完善的物业、商务、资源对接、创业指导等一站式配套服务。
目前,基地已与50余个非洲国家的超200家政府机构、商协会、企业建立联系,引进了埃塞俄比亚、马里、卢旺达、刚果金、埃及、阿尔及利亚6个非洲国家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站,已服务10余名非洲籍专家及人才入驻。
出生于1984年的孔特(Aboubacar Garba KONTE)来自马里,在中国留学多年,获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结合在中国太阳能电动车工厂参观的经历,他萌生用太阳能电动车缓解非洲环境污染的想法,并下定决心要将相关生产技术带到非洲。
孔特在中非青年创新创业论坛上提交了太阳能摩托车项目,因此入驻基地,成为该基地马里项目孵化站主要负责人,湖南马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也完成注册手续。
自入驻以来,孔特顺利走访了长沙十余家企业,并对接马里当地商会尤其是Malistartup商协会等机构和数十家企业,成功推动马里摩托车配件、芝麻、服装、拖拉机、医疗设备等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长沙制造深耕非洲大地
中联重科起重机、三一重工泵车、山河智能挖掘机……随着中非合作不断深入推进,广袤的非洲大地迎来基建春天,来自中国“工程机械之都”湖南长沙的工程机械装备,纷纷远渡重洋,勇闯非洲基建蓝海。
“非洲是三一全球化的起点。”三一重工总裁助理、海外经营总部平台管理部本部长廖俊宇介绍,2002年,三一集团首批液压平地机出口非洲摩洛哥,成为最早一批进入非洲市场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而今,三一集团在非洲的累计销售收入已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设备保有量达到24000台。其中,挖掘机械、起重机械、路面机械、能源机械、港口机械和混凝土机械等设备,在非洲市场每年正以50%的涨幅进行增长,混凝土机械已成为非洲市场的第一品牌。
图为非洲客户参观三一工厂。
非洲东部的乌干达,横跨赤道,雨量充沛,被称为“高原水乡”,水稻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一旦收获季节遇上下雨天,大量来不及收割的水稻就会烂在稻田里。
2019年,为减少因雨季来不及收割造成的粮食浪费,乌干达从中联重科订购了一批水稻联合收割机。当收割机抵达目的地时,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也随之而来,活跃在田间地头对产品进行调试、培训农机手,认真研究当地气候、作物生长情况、作业工况及产品测试数据,提出商改项20余项。企业暖心的跟踪服务,让来自中国的收割机很快获得乌干达市场认可,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
“在国际化进程中,要长远扎根一方市场,要学会融入当地商业习惯与标准规范,还要重视当地及对方文化传统与商业习惯。”中联重科海外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坚强表示,中联重科通过非洲子公司在非铺设服务网点,建成了为客户提供销售、技术、融资等一条龙服务链条。近年来,非洲地区业务增长迅猛,2024年上半年,企业非洲市场整体实现翻倍增长。
图为2024年5月中联重科交付给南非的1250吨级履带起重机。
从肯尼亚“世纪工程”蒙内铁路,到非洲第一高楼埃及标志塔,再到非洲最大的露天铜矿赞比亚卢姆瓦纳铜矿……这些非洲超级工程的背后,都有着来自长沙的中国制造的功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