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淳淳:淺談菲律賓華文教育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4月15日 23:23
在菲律賓的多元文化社會中,有一個獨特而顯著的現象:眾多華僑子女選擇接受華文教育,這一現象背後,蘊含著深刻而多元的原因,它不僅關乎華人子女的成長與發展,更與華人家族和華人族群的文化傳承緊密相連。從歷史根源來看,菲律賓華人華僑有著悠久而曲折的移民歷程。自數百年前起,一批批華人先民遠渡重洋,在菲律賓這個千島之國扎根謀生。他們雖身處異國他鄉,但內心深處對故土文化的眷戀從未消減。這種眷戀化作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促使華人華僑竭盡全力在異國傳承中華文明的火種,即便歷經歲月滄桑、社會變遷,這種對根源文化的守護意識始終在華人華僑家族中代代相傳;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華文教育是華僑子女與祖籍國文化溝通的重要橋樑。對於華人華僑而言,儘管他們身處異國他鄉,但內心深處始終保留著對中華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認同,這種情感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將他們與遙遠的故鄉緊密相連。華人華僑們深知,語言是文化的核心載體,只有讓子女學習華文知識,才能延續家族的文化記憶,這是對家族根源的追溯,更是讓華裔群體對自身身份認同的一種強化。
菲律賓自1899年第一所華僑學校“小呂宋中西學堂”的誕生,菲律賓華文教育已跨越了一百多年的風雨歷程。這一百多年間,華文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中華文化在異域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的生動寫照。然而,這段旅程並非坦途,而是充滿了挑戰與機遇,菲律賓華文教育在百年的薪火相傳中,見證了無數華人先輩的堅韌與智慧。二十世紀後半葉,菲律賓華文教育遭遇了一系列挑戰,20世紀70年代初,菲律賓政府實施“菲化”政策,對華僑學校進行嚴格限制,華文教育一度陷入低谷,許多華校被迫停辦或轉型,華文教師流失嚴重,學生數量銳減。面對困境,菲律賓華人社會並沒有放棄,華人族群積極爭取華校的合法權益,努力恢復和發展華校的華文教育。直至今日,菲律賓尚有一百多所華僑分佈在這千島之國有華人族群的區域。
然而,在全球化浪潮和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菲律賓華文教育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危機。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在菲律賓華人心中的地位日益鞏固,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華文教育的吸引力。對許多菲律賓華人家庭而言,英語成為子女教育的首選,因為它直接關聯到職業發展、社會流動等實際利益。相比之下,華文教育被視為“非主流”,其重要性往往被忽視,導致華裔學生對學習華文缺乏內在動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菲律賓華人社會逐漸分化,年輕一代的華裔群體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減弱。一方面,華裔群體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影響,價值觀、生活方式逐漸西化;另一方面,由於缺乏足夠的華文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會,華裔群體對中華文化的瞭解和認同感有限,這種身份認同的困惑,進一步加劇了華文教育的危機。
隨著全球化日益加深,語言與文化的傳承成為了連接不同社群的重要橋樑。然而,對於在海外的華裔群體而言,華文教育往往面臨著“學後難以致用”的困境,這一點在菲律賓華文教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所謂“學後難以致用”,指的是學生在學校所學的華文知識與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的需求脫節,無法有效應用。筆者曾在菲律賓華校任教過,對於現今菲律賓華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歸納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華文教學內容與現實需求脫節:華校的華文教材內容和華文教學方式往往側重於書面知識,忽視了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華文詞彙和語法,但難以進行流利的對話交流。此外,各個華校的華文教材不統一,有的華校的華文教材採用的簡體字,有的華校的華文教材採用的是繁體字,同一個學校的教師,有的教師用簡體字教學,有的教師用繁體字教學,無形中加重了學生學習華文的難度。還有一些華校至今仍然採用較為傳統的華文教學方法,缺乏創新和互動性,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華文的興趣。其二,缺乏華文應用和華文實踐機會:由於菲律賓社會是以英語和菲律賓語為主要交流語言,而大部分華人華僑來自於閩南地區和廣東地區,大部分華人家庭日常語言交流採用閩南語或粵語,而閩南語作為華人之間主要的交流語言,在菲華社會廣泛應用,致使華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漢語普通話的機會有限,因華校的華文教學是採用普通話教學,加之華校大多採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缺乏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活動,使得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其三,師資力量不足:優秀的華文教師是華文教育質量的關鍵。然而,菲律賓華校普遍面臨華文師資短缺的問題,許多華文教師並非專業出身,缺乏系統的華文語言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難以滿足學生學習華文的需求。其四,在菲律賓社會中,華文教育往往被視為一種“副科”,不受主流社會的重視,這種觀念導致華裔學生對華文學習缺乏動力和認同感,進一步加劇了“學後難以致用”的現象。
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危機是一個複雜而深刻的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反思和探討。筆者認為最根本的華文教育危機還是源於“學後難以致用”。語言實用性應是成為教育選擇的重要考量因素,然而,菲律賓華文教育在華文教材內容和華文教學方式上往往過於傳統和保守,忽視了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培養。要解決華文教育的危機,首先應打破“學後難以致用”的困境,以及華文教材內容和華文教學方式的創新,將華文教育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同時,加強與主流社會的融合,提昇華文教育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2025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