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少華:又見地木耳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3月13日 00:09
一場春雨過後,山色如黛,空氣清新,近郊山坡上,一團團嫩若凝脂、水靈晶瑩的墨綠色藻類植物,令我眼前一亮:地木耳!
地木耳又叫地皮菜、地衣、雷公菌。在我的家鄉,讀“地木耳”三個字時,往往帶上兒化音,音韻柔軟、韻味。家鄉山巒疊翠,植被葳蕤,小時候,我常在春天夜裡打雷下雨後的第二天清早,約上小夥伴們背著背籠,踏著鬆軟、潮濕的青草,上山撿地木耳。滿眼綠色的山坡,清爽欲滴的地木耳在草叢、樹底、石壁上,楚楚動人得讓人頓生憐愛。我小心翼翼抓去,柔軟的地木耳裡夾了不少枯草、泥沙和小石子,滑不唧溜,髒兮兮的。我外婆說這是天上的雷公老子屙的屎。
地木耳有多種吃法。無論是炒雞蛋、炒韭菜、炒青椒,還是涼拌、煨湯,都鮮嫩爽口,醇厚芬馥,帶著淡淡的泥土的芳香。地木耳雖然好吃卻難洗,需要沉澱泥沙、拂去雜草、反覆浸泡。當年少不更事的我,往往把地木耳撿回家後,就匆匆出門瘋玩去了,至今留在腦海中的是母親長時間一遍遍地漂洗地木耳的畫面。
世間萬物奇妙。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地木耳是大自然饋贈給人們的最好禮物。那時農民種田種地不施化肥、不打農藥,沒有什麼污染,山坡上、池塘邊、田埂上、荒地裡、河灘內、溪溝畔,處處都是地木耳不擇貧瘠生長的樂園。春雨初霽,地木耳密密麻麻、碩大肥厚,俯首即拾。不少地木耳或因雨期過長腐爛,或因天晴數日乾枯。當時大家的生活比較貧窮,地木耳也難登大雅之堂,卻是左鄰右舍碗裡的常見食物,同時也是我童年的至高美味。童年的日子浸潤了地木耳的縷縷馨香。
原以為地木耳只是果腹,沒有什麼營養價值,其實不然。地木耳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磷、鋅、鈣等各種人體需要的礦物質,具有降脂明目、清熱降火、增強免疫力等功效。北宋文人黃庭堅在《綠菜贊》中喻之“山珍海味”, 明朝藥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贊之“勝於木耳,佳品也”, 明代學者莊昶在《拾地耳》中視之“珍羞”, 清代名醫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譽之:“儼如青螺狀,翠碧可愛,味極甘鮮,滑脆適口……”。這些都是我在大學圖書館裡查到的。彼時,我年輕氣盛、異想天開,想約上幾個朋友野外穿越,惡補了不少利用野外食物生存的知識。
遺憾的是野外穿越最終沒能實現別說,就連地木耳這種在以前極為普通的美食,後來卻與人們漸行漸遠。聽專家說,地木耳是真菌和藻類的結合體,對周邊自然環境要求很高,很嬌氣,只有在環境好和空氣潔淨的地方才能生長。啖食地木耳一度成了舌尖上的回憶。
如今,國家重視生態建設,堅持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地木耳適時而生,用自己平淡的色彩妝扮著春天的大地。這道寄托了童年記憶和對親人、故鄉眷戀的美食又重新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