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王小柳:談教育

2025年03月05日 00:51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3月05日 00:51

  羅素在《教育與美好生活》中提出“人類知識的總量和人類問題的複雜性正在不斷增長,因此每一代人都必須為了找時間學習新東西而改進其教育方法”。

  教育需要順其自然。有的時候,如果不瞭解教育理論與實踐,往往會破壞了孩子原本的優秀品質。孩子天生具有較好的專注力,這時候家長不能習慣性的去打擾孩子,或者強勢地控制孩子去做事。通過保護孩子的專注力,讓他們能夠更加自律和主動地完成任務。

  教育需要科學指導。一直強調的老一輩不要給小孩追著餵飯,追著加衣。長期這樣的話,孩子就感受不到自己的需要,或者認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因為當個體覺得飽的時候,家裡人會認為他是餓的。當個體衣服穿得正好的時候,家長認為他是冷的。不能圖一時便利而犧牲他感受和想法。

  接受教育的結果。那些小鎮出來的是做題家,後來會怎麼樣,比較好的方法就是把搞不清楚的人事當做題目做了。可能有一天小鎮做題家看到的人一個個都是一道題,有分值很高的不知從哪裡入手的大題目,有解起來複雜的不屑去做的小題目,有看似簡單解錯了不願意重做的題目。小鎮做題家有自己的軌跡,雖然比較辛苦,至少通過這種方式,把世界拉入自己的系統中。

  教育是發展變化的。理論上是說孩子應該少吃零食,少玩電子產品,發揮學習的內驅力,不能把零食和玩遊戲作為學習的獎勵。一個孩子如果已經迷上了遊戲不學習,倒不如讓其憑學習成果領取遊戲時間,這樣孩子有了小目標,也會願意去學習。平時不翻的書也翻看起來,也許在接觸學習的過程,就漸漸養成學習的習慣。

  教育需要適應社會。想要把事情做好,先把人的關係處理好,大部分時候這個世界講的是共識,而不是事實,除非個體可以強到發現事實改變人們的共識,而我們大部分人不具備這種能力。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一個和自然、社會融合的過程,通過教育讓其自洽。尊重每個個體,使得他們可以堅強地生活,勇敢地做自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