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田:烏克蘭的今天,或許是台灣的明天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3月02日 23:41
隨著特朗普再次執政,美國對俄烏衝突的態度愈發趨向現實利益考量。烏克蘭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這場衝突的走向已愈發清晰——烏克蘭正陷入難以逆轉的敗局。西方援助逐步枯竭,俄軍在戰場上持續推進,烏克蘭經濟崩潰、人口銳減,整個國家被戰爭拖入深淵。與此同時,世界的目光開始轉向東亞,許多人擔憂:當烏克蘭被西方耗盡利用後,台灣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棋子”,被推向另一場代理人戰爭?
在戰爭初期,西方承諾的“無限援助”讓烏克蘭充滿信心,但現實遠比承諾殘酷。2024年,美國和歐洲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大幅縮水,當時的拜登政府受國內政治掣肘,難以繼續撥款,而歐洲各國因經濟衰退和能源危機逐步削減支持。兵員短缺成為烏克蘭面臨的另一大問題。前線傷亡慘重,政府不得不降低徵兵標準,強制徵召年長公民和未經軍事訓練的年輕人。然而,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不僅未能扭轉戰局,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大量適齡男性逃往海外,他們寧願在異國從事非法勞工,也不願冒險上戰場。烏克蘭的戰略目標已徹底破滅。澤連斯基政府原本寄望依靠西方援助擊敗俄羅斯,甚至收復頓巴斯和克里米亞,如今卻連保住現有領土都愈發困難。俄軍在巴赫穆特、阿夫迪夫卡等地穩步推進,烏克蘭甚至不得不考慮是否要放棄哈爾科夫等關鍵城市。戰爭的性質,已從“抵抗侵略”演變為“如何盡可能減少損失”。
烏克蘭的失敗,暴露了西方“盟友承諾”的實際效力。從阿富汗到烏克蘭,西方國家一再承諾全力支持盟友,但一旦局勢惡化,最終被拋棄的往往是盟友,而西方自身毫髮無損。如今,越來越多人開始擔心:這個模式會不會在台灣重演?2024年,賴清德上台後,歐美持續向台灣輸送軍火,甚至計劃在島內部署更多軍事設施,意圖將台灣變成前線堡壘,以拖延可能爆發的衝突。然而,烏克蘭的經驗表明,武裝一個地區並不意味著保護它,反而可能只是讓它成為更好的“消耗品”。
表面上看,台灣和烏克蘭有相似之處——兩者都面臨更強大的對手,都依賴美國及其盟友的支持。然而,從地緣政治和戰略環境來看,台灣的處境可能比烏克蘭更危險。首先,台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比烏克蘭更容易被封鎖。烏克蘭至少還有西部邊界可獲得外部支援,而台灣四面環海,一旦大陸實施封鎖,美國及其盟友想要輸送物資或軍隊,難度遠超烏克蘭。其次,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同樣充滿不確定性。儘管《台灣關係法》承諾支持台灣,但並未明確保證軍事介入,而是保持“戰略模糊”。在烏克蘭問題上,美國已表明不會直接與俄羅斯交戰,只願提供武器援助。那麼,如果台海發生衝突,美國是否真的會派兵?還是像對待烏克蘭一樣,僅提供武器,讓台灣承擔主要戰爭代價?
台灣內部的社會狀況也不容樂觀。烏克蘭至少在戰爭初期展現出強烈的民族凝聚力,而台灣內部卻存在嚴重分裂。一部分人堅定支持“台獨”,另一部分希望維持現狀,而更多人則主張與大陸和平統一。一旦發生戰爭,台灣社會能否團結抵抗,還是會迅速陷入混亂?華盛頓的戰略似乎正在複製其在烏克蘭的做法:不斷向台灣輸送武器、加強軍事合作、在輿論上塑造“大陸即將入侵”的緊張氛圍,試圖讓台灣成為亞太地區對抗中國的前線。然而,烏克蘭的經驗告訴我們,這種做法最終只會讓台灣陷入更危險的境地。美國的目標並非保護台灣,而是拖延衝突,使中國陷入高成本的消耗戰。換句話說,台灣的價值在於“成為棋子”,而不是“成為勝利者”。這與烏克蘭的處境如出一轍——烏克蘭戰爭的最大贏家是美國的軍工復合體,而烏克蘭自身卻深陷毀滅性戰爭泥潭。如果台灣成為“烏克蘭2.0”,最終的結局恐怕不會比烏克蘭好多少。
台灣必須正視一個現實:盟國的承諾並無絕對保障。依賴外部勢力對抗中國是極其危險的,台灣需要尋找一條與大陸共存、避免衝突的道路,而不是盲目依賴外部干預。其次,台灣應主動推動與大陸的溝通與談判,而非一味挑釁。軍事對抗不是台灣的最佳選擇,相反,尋求經濟合作、降低政治對立,才是維護台海和平的長久之計。最後,台灣社會必須保持清醒頭腦,避免在外部勢力的操控下被推向戰爭邊緣。烏克蘭的失敗不僅是軍事上的,也是政治和社會層面的。當一個地區的未來被外部勢力所決定,它的命運往往不會太好。烏克蘭戰爭的結局已逐漸明朗,而台灣的未來仍充滿變數。如何避免重蹈烏克蘭的覆轍,是台灣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關鍵問題在於,台灣能否從烏克蘭的悲劇中吸取教訓,找到一條自主、和平的道路,而非成為被西方拋棄的“棄子”?還是說,它會重蹈覆轍,走向一場難以挽回的災難?這不僅是台灣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整個亞太地區乃至全球都需要認真思考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