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閩南海邊的童年印記:根脈與傳承的文化交響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2月25日 22:50
我生於泉州的一處海濱漁村,這裡曾是宋元時期中國的海上商貿樞紐。當海風輕拂,我仿佛聽見那海與土交織的低語。童年的時光,便在潮起潮落間悄然流轉。
祖父,我僅見過他一面。那年,他自台灣歸來,離鄉四十載。我們同步走向海岸,尋覓他少時逐浪的江灣。祖父凝視著天水交界的遠方,低語道:“曾有萬千帆影,自此駛向世界的彼端,載去茶葉、瓷器與絲綢。”沉默片刻,他補充道:“人生路途,既已選定,便不能回頭。”
他的語氣,如海浪層層拍擊心岸。鴉片戰爭後,閩南航運衰微,鄉人被迫漂泊南洋。他的長兄王萬華,便隨叔父遠赴仰光,最終死於日軍轟炸後的伊洛瓦底江。
曾祖母剛毅而堅韌。中年喪夫,又痛失長子,僅依仰光叔父寄來的僑批支撐家計。閩南村落,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口多土地少,壯年者往往不得不遠行。“十船出,一船回”,活著的人遠航謀生,撐起家業,奉祀祖靈,養育後代。這般生存智慧,世代相傳,成為閩南人血脈裡無形的紐帶。
祖父年少時頑皮,常偷偷潛入海,每每被曾祖母竹竿打得無處躲藏。漂泊台灣的歲月中,他方才悟得,母親的嚴厲背後,是深藏的憐惜。生逢亂世,活著已是奢望,何況遙望未來?
曾祖母為祖父早早選定童養媳。1947年,她攜祖母赴台完婚,翌年,陪祖母回鄉待產,卻未曾料想,這一別竟是四十年。四十年後,祖父歸來,祖母聞聲,只淡淡道:“你父親回來了。”祖父不解——海峽波濤洶湧,為何祖母能波瀾不驚?
她一生未曾怨懟,亦未嘆命途多舛。或許,這份恬淡,正是閩南女性的智慧——身處變局,唯一能做的,便是忍耐與守候。中國文化裡的“忍”與“守”,在她身上得到了最深刻的詮釋。
當我大學畢業,徘徊於人生歧路時,父親告誡:“勿歧路亡羊。”祖母則言:“一支草,一點露。”“立志”與“吃苦”,是閩南海邊人篤行的信念。從前輩身上,我們學會了面對風浪,堅韌不拔。
如今,我常帶著海外華裔少年漫步泉州,在博物館的廊柱間訴說閩南往事。每當駐足宋元海貿展廳,凝望那殘存的福船木構與牽星過洋的針路簿,總會想起祖父與祖母的故事——祖母守著紅磚厝的燕尾脊,四十載滄桑未曾沖淡信念,靜待家族團圓。童年記憶裡,曾祖母在米缸見底的清晨煨起地瓜粥,陶釜下的火苗映著她滿是風霜的面容,恍若海風吹過紅磚厝,遠方的潮聲低喃猶在耳畔。
這片被鹹澀的海霧浸潤土地,將“愛拼敢贏”刻入閩南人的骨血。當年祖輩登舟遠渡,回首最後一眼,見的是故鄉的姑嫂塔與燕尾脊。他們帶著故鄉的井心土,背井離鄉,在異地生根。於僑居地建起宗祠,門楣上刻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深切祈願。
而今,我們循著先輩的足跡歸來,在梧林僑村那未竟的僑厝前,仰望那些曾為民族存亡傾盡家財的身影。當年輕人聚首五店市宗祠,傳承的不僅是香火。這些漂泊歸來的後生,正用TikTok記錄安平橋的落日,在Instagram分享古早味美食的製作。祖輩以福船丈量的航路,如今化作華文電視台的數字航道。根脈,從非囿於一隅的羈絆,而是新枝向廣闊天地蔓延的養分。泉州港的燈塔,既為歸航者指引,也照亮遠行者的航向。
真正的文化傳承,並非固守一隅,而是讓精神的薪火在代際交替中薪薪不息。當番客樓中的華裔青年架起直播設備,當南洋娘惹將古早味融入閩南料理時,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敘事,於薪火相傳中煥發新生,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