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衛:懲戒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歸宿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2月24日 23:43
近日,有網友曝光了廣東陽江某實驗學校的學生就讀須知,其中明確“對犯錯的學生使用鞭罰和罰站思過的懲戒方式,要求學生和家長簽字同意,否則另擇他校”。相關規定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爭議。
據報道,該學校在一份“就讀須知”中明確提出,對犯錯誤的學生將採取“鞭罰”和“罰站思過”的懲戒方式。其中,“鞭罰”主要針對打手掌,每次不超過10下;“罰站思過”則每次不超過兩小時。該校負責人向媒體確認,這些規定是學校自辦學以來就存在的校規,且教育主管部門知情。然而,2月18日有知情人透露,該校有學生手曾被打腫無法寫字,這一情況引起了區教育局的高度重視,並表示已責令學校整改,同時將進一步核查有學生被打傷一事。
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或者違反了課堂紀律,老師輕則罰站重則“鞭罰”學生,老師的這種做法可取嗎?當然是不可取的。根據《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第8條,教師在課堂教學、日常管理中,對違規違紀情節較為輕微的學生,可以當場實施教育懲戒為一節課堂教學時間內。而涉事學校的罰站時間明顯超出教學時間,有變相體罰的嫌疑。有律師指出,即使家長同意,體罰行為依然屬於違法,相關部門可責令學校改正,教師若經教育不改,將面臨行政處分或解聘。
懲戒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歸宿。教育懲戒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培養其責任感和自律意識。然而,體罰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不僅無法達到教育的效果,反而會對學生造成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其實很多學生心裡是不服氣的,往往更容易使他們產生叛逆的心理。讓學生及家長簽字同意“鞭罰”和“罰站思過”的懲戒方式不是一個個案,更是對當前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的一次警示。
總之,教育者應當深刻地認識到,體罰不是教育懲戒的良藥,教師不能錯誤地理解使用教育懲戒權;體罰也更不是教育的目的,關愛與尊重才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教育應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採用合理合法的方式進行管理和引導,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初衷和目標。此外,學校也應認真反思自身管理方式,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教育懲戒手段,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學習環境。
僑批是故鄉遙遠的記憶
賀彥豪
我爺爺和我奶奶的大半輩子是在兵荒馬亂的歲月中度過的。他們的命運和不幸的遭遇是任何人都無法想像的。如果不是我奶奶生前向我講述他們過去的故事,這一段苦難的經歷至今都沒有人知道呢。
我爺爺出生在福建晉江陳埭鎮一個貧苦的人家。他從小與我奶奶指腹為婚。剛滿二十歲的他就在那一年結婚了。晉江人都是訂婚和結婚連在一起舉行的,通常訂婚當天男方會準備彩禮送給女方以此來確定婚事。我爺爺有弟兄三個,兩位兄長都出外謀生,只留他一個人照顧父母,照顧家了。
那一年閩南的春天來得有點早,剛有一絲春意一場綿綿細雨就喚醒沉睡了一個冬天的土地。太陽出來了,霧開始散了。房前屋後的小樹叢在濕潤的氣息中悄悄地露出了淺綠色的甘草和尖芽。不速之客——鳥雀站在樹梢枝頭,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讓人們感到處處都充滿了生命的騷動和快樂。
記得當年家裡窮,葉家人硬撐門面四處借錢給我爺爺辦婚事,結婚那天葉家小院裡非常熱鬧。一大早,一支幾十人的迎親隊伍,一路敲鑼打鼓,一路歡聲笑語,一路浩浩蕩蕩地走出村子。“辟里啪啦”的鞭炮聲在村子的上空久久地迴盪著。我爺爺作為新郎騎著一匹高頭大馬,身穿一套淺灰色的新土布裝,頭戴一頂粉紅色禮帽,胸前佩戴著一朵鮮艷的大紅花,我爺爺帥氣十足,好生令人羨慕呵!等到八抬大轎把數十里外遠的新娘我奶奶抬到葉家的時候,村子裡頓時沸騰起來了。
村裡人說,我爺爺娶我奶奶是葉家的福氣喲,無一不嘖嘖稱好。你瞧:我奶奶年輕時人長得眉清目秀,且膚色白皙。雖是農家姑娘,但她舉止不凡,談吐不俗,是一位溫柔賢淑的女子。雖說是父母定的娃娃親,但兩人從未見過面,也不知對方長得什麼模樣。忙碌一整天婚禮結束後,我爺爺才走進洞房想看看我奶奶是個啥摸樣的人。此時這對新人四目相視,脈脈含情。我爺爺走上前吻了我奶奶,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吻了我奶奶。他頓時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新婚之夜就在鄉親們的一片祝福聲中悄然安靜了。然而好夢不長,誰知午夜時分,村子裡突然響起一陣“汪——”的犬吠聲,這對新人從甜蜜的睡夢中驚醒了。隨著急促的敲門聲,有人大聲吼叫著:“開門,開門——”。我爺爺慌慌張張地從床上起身披衣,走到門前,半掩門一看,哪料到一把光閃閃的刺刀早已頂住我爺爺的胸膛。一夥穿黃色軍裝的國民黨兵撞進屋來,他們不由分說地押著我爺爺就走了。連讓我爺爺和奶奶說句話都沒有,直到爺爺走了很遠很遠,葉家小院還能聽到奶奶傷心的哭泣聲。天啊!這是什麼世道啊?
那年代,政府腐敗,軍閥混戰,生靈塗炭,狼煙四起。當兵的都厭戰,而軍隊裡缺衣少糧,別說打仗,餓都餓死了。被抓壯丁的能逃就逃,不管逃到哪裡,能逃掉就好。村子裡抓去當兵的大多客死異鄉,只有我爺爺死裡逃生,十分幸運地逃回家來。甘苦相伴,我爺爺和我奶奶就這樣幸福地生活了兩年多,並且養育了一對兒女。平淡的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但他們無怨無悔,相依為命。
然而好景不長。一場嚴重的自然災害,一下子摧毀了他們平靜的生活,而且徹底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那時國難當頭,災荒連連,民不聊生。村子裡到處哀鴻遍野,啼饑號寒,我爺爺也是家徒四壁,飢寒交迫,只好攜著一家人逃荒去了。在逃荒的路上,惡劣的環境,我爺爺的父親母親因飢渴難忍,體力不支,故先後去世了,扔下我爺爺我奶奶和孩子們。我爺爺的倆兄弟自出外謀生也一直杳無音信。
走出福建一直向南逃荒,我爺爺我奶奶和孩子們一路流離顛沛,過著飄零的生活。可他們也不知道路在何方?前途一片迷茫。為了能充飢果腹,他們也不知道走過多少座深山老林,也不知道趟過多少條大河小溪;也不知爬過多少個彎道陡坡……他們只知道餓了吃野果,啃草根;渴了喝山澗泉水;困了躺地上就睡了…也不知經過了多少個雨夕風晨;也不知摔倒了多少次……其中的艱辛與困苦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有一天,我爺爺在深山裡迷路了。已是黃昏時分,他還是找不到我奶奶,摸黑趕路走著走著,一腳落空,不慎掉下一座山崖,當他醒來的時候,已經被一位鶴發銀鬢的老漢救回家。這是什麼地方呢?圍著滿屋子的人,嘰裡咕嚕的說些什麼話,他也不知曉,我爺爺根本聽不懂他們說的話。後來,我爺爺才知道原來他已越過鄰國邊界來到緬甸的一個村子。離散後,我奶奶和孩子們經過一番磨難與波折又重新返回老家了。我爺爺要不是這位異國老漢救了他,恐怕早就氣絕身亡,客死他鄉了。
好多年了,我爺爺在孤苦伶仃的時候等待時機,寫僑批的要懂得中文才可以,大字不識的他好不容易托友人給故鄉的親人寫信,在僑批中他講述他的異國生活:“見信至切,吾回國無望,待中緬兩國早日建交,另定。”我爺爺被緬甸老漢救起之後,自此他就在緬甸老漢的家裡住了下來,雖然他也想家,也想自己的妻子兒女,但是為了能夠活下去,他只好“獨在異鄉為異客”。起初,我爺爺去街邊擺攤賣鞋子帽子,因為不懂得當地語言,被騙被人欺負是常有的事。後去給別人跑貨。攤兒遠,老闆批發鞋的,他負責接貨、配貨。一年給他一萬,包吃包住。一天到晚他像匹馬跑個不停,老闆一誇他,他能笑一天,越誇他跑越快,來回跑腳都腫了。忍著。累點沒關係,不挨罵就行。他告訴自己,在異國他鄉生存,就必須順從。後來經朋友一點撥,他跑去賣工程機械,干了好幾年,一年五六萬塊錢。在對的時間對的地方,遇到對的人做對的事,他這閩南漢子終於苦盡甘來。“迢遞客鄉去路遙,斷腸暮暮復朝朝。風光梓里成虛夢,惆悵何時始得消。”字裡行間蘊含了海外遊子對故鄉的思戀和謀生的艱辛。儘管我爺爺掙了點錢,但被困在緬甸回不了家,思念釀成苦澀的酒,帶走了他曾經的擁有。思家心切,我爺爺在一封僑批裡寫道:“賢妻及兒女安好?我在國外飄蕩了幾十年,無養過妻兒,甚感愧疚。現人老了,年紀也越來越大了,家鄉和親人是我的思念早已情根深種,葉落歸根,我想回到故鄉安度晚年,不至於客死異鄉。寄上緬幣100萬,以慰我心,以解鄉愁。六旬老翁葉言”不知怎地,捧著這一封僑批,全家人高興得像掀開鍋的水沸騰起來了。讀了一遍又一遍,我奶奶更是按耐不住喜悅的心情,止不住老淚縱橫……
僑批是故鄉遙遠的記憶。假使沒有了僑批,我奶奶和我爺爺何時才能相聚?其實我爺爺早就想回家了。因為當時中緬兩國尚未建交無法回國,一直拖了好幾年,我爺爺終於在花甲之年回到闊別四十年的晉江老家。老人相見的那一天,我爺爺還是像新婚之夜一樣走上前吻了我奶奶。此時他們四目相對,欲言又止,如鯁在喉。人生所有經歷好的壞的;苦的樂的,悲的喜的,得的失的,盡在無言中。這時候,我爺爺打開行李箱取出小盒子,裡面裝滿了五光十色的翡翠和寶石。這是我爺爺幾十年積蓄的感情呵,也是他對家人虧欠太多想彌補我奶奶的心願吧。但是他知道;金錢是買不了人間真情,也是買不回流逝的歲月。我想:對生活的一切都可能忘記,對過去的什麼事也可能忘記,但只有那一封封僑批卻留在我爺爺遙遠而牢固的記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