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田:特朗普當政是否與中國脫鈎?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2月17日 23:06
隨著特朗普政府上台後對外政策的不斷調整,“美國優先”戰略逐步顯現,其對華政策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有人認為,美國將通過貿易戰和技術限制等措施,與中國在經濟上徹底“脫鈎”,甚至在政治上進入新冷戰;也有人認為,兩國經濟高度依存、利益交織,“脫鈎”與“冷戰”只會傷害雙方利益,最終難以走向極端。本文將從經濟、政治、戰略等多個維度,對特朗普當政背景下美國是否會與中國“脫鈎”以及進入“冷戰”展開深入分析和探討。
從經濟角度看,美國近年來對華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措施,最為典型的是發動貿易戰,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並以技術安全為由限制部分中資企業進入美國市場。特朗普政府主張“美國優先”,認為中國的崛起對美國經濟和技術優勢構成挑戰,因此必須採取果斷措施保護本國產業。然而,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現實來看,中美兩國在供應鏈、貿易投資、金融市場等領域的聯繫日益緊密。兩國經濟高度互補,許多美國企業在中國設有生產基地,同時大量中國製造的產品也進入美國市場。試圖實現全面“脫鈎”,不僅面臨巨大的短期經濟陣痛,還可能導致全球產業鏈重構、貿易成本上升、國際市場不穩定等一系列連鎖反應。事實上,貿易戰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經濟帶來壓力,但也迫使中美雙方尋求妥協與合作,避免局勢進一步升級。因此,從經濟邏輯上講,徹底與中國“脫鈎”既不現實,也會損害美國自身利益。
在技術領域,美國近年來大力限制中企如華為、中興等在美業務,並推動“關鍵技術脫鈎”。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限制高科技產品和技術轉讓,保持美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領先地位。技術脫鈎雖然在部分領域可能奏效,但科技本質上是全球共享、互相依存的。美國企業依然依賴中國市場以及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原材料和組件,即使在部分高端技術領域進行封鎖,也無法在整體上完全切斷中美技術交流。因此,即便在特朗普當政期間,美國在某些敏感領域可能會實施“有選擇的脫鈎”,但從整體上看,中美之間的技術合作和交流仍將繼續存在,只是形式和範圍可能發生一定變化。
從政治層面看,特朗普政府在對華政策上表現出明顯的對抗姿態,頻繁抨擊中國的貿易、知識產權、南海行為等問題,並在國際場合上不斷塑造“中美競爭”的話語體系。部分觀察家擔憂,這種言辭和行動可能導致美國與中國之間形成類似冷戰時期的政治對抗格局。然而,政治現實遠比言辭複雜。美國國內政治分裂、不同利益集團對外政策存在差異,加上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相互依存的趨勢,使得美國政府很難在政治上徹底與中國劃清界限。即使存在意識形態上的對抗,兩國在氣候變化、反恐、公共衛生等全球性議題上依然需要合作。正因如此,美國的對華政策雖然充滿對抗性,但真正全面進入“冷戰”狀態的可能性並不大。更現實的情況是,美國可能會在一些敏感領域採取更強硬的姿態,而在其他領域則保持必要的合作關係,形成一種“競爭與合作並存”的複雜局面。
從戰略角度看,美國的對華政策還受到全球國際秩序重構和地緣政治變化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新興經濟體崛起和多極化趨勢加劇,美國在全球事務中的領導地位受到挑戰。在這種背景下,特朗普政府試圖以更激進的姿態重新定位美國的全球戰略,但同時也暴露出美國在面對多邊合作和國際秩序重構時的困境。中美之間的競爭不僅是雙邊問題,更是全球權力結構調整的縮影。任何一方試圖通過單邊主義實現徹底“脫鈎”或進入冷戰,都將面臨國際社會的廣泛質疑和反對。因此,從全球戰略角度考慮,中美之間的競爭更可能演變為“有限競爭”,而非徹底決裂。
美國對華的“脫鈎”政策和“冷戰”論調雖然在特朗普政府時期得到了強化,但從經濟、政治和戰略的綜合考量來看,這種極端政策難以徹底實現。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相互依存性決定了,雙方在諸多領域依然需要合作,任何徹底脫鈎的舉措都可能自損其利。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內,中美關係很可能呈現出既競爭又合作的複雜態勢,而不是完全的對抗和冷戰狀態。
我們必須看到,美國國內的政治撕裂是導致當前對華政策難以統一和有效實施的重要根源。美國社會內部在經濟利益、文化觀念和國家安全等方面存在明顯分歧,使得政府在對華問題上難以形成一致行動。只有在緩解內部矛盾、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國家政策框架的前提下,美國才能在處理對華關係時既保持國家利益,又兼顧國際責任和人道主義關懷。
特朗普政府時期對華“脫鈎”與進入“冷戰”的論調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部分政治勢力的對抗思維,但從實際情況看,這一政策既不現實,也難以獲得國內外廣泛支持。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將更多地體現在雙方如何在競爭中尋找合作契機,如何在對抗中避免衝突,從而實現共同發展和穩定共處。美國只有在彌合國內政治分歧、制定更為理性和平衡的對華政策時,才能真正走出當前困局,為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