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成:天下無憂我無憂 ——再游岳陽樓的感慨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10月24日 02:11
如果把1982年考上大學當作步入社會的開始,年滿60的我今年就是人生的畢業之年。
是啊,彈指一揮間,轉眼四十二年了,從農村轉身進入城市,再從學校出來走完自己的職業生涯,忙碌總算過去,恰如船到碼頭車到站一樣,是時候該總結一下自己了。恰逢今年十月回國辦理退休手續,有機會再次遊覽岳陽樓,溫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頗為感慨,寫下此篇。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先賢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經典名句,也是我們1982年全國高考的命題作文。範文正公寫《岳陽樓記》是以文明志,想詮釋自己的人格、理想與抱負,也是對天下蒼生拳拳之心的表白,重修岳陽樓的滕子京不及撰寫《岳陽樓記》的范仲淹知名,這是民眾對官場政治的期許,對執政愛民理念的認可和褒獎。在封建統治下,忠君愛民者是人們心目中的“好官”,可“好官”常常會被一貶再貶,滕子京如此,范仲淹亦然。否則,一生從未去過岳陽樓的範文正公也寫不出《岳陽樓記》這樣的千古奇文。時光任冉,轉眼歷經了近千年,到公元1982年,也就是我們國家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方興未艾之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被選作當年的高考命題作文,是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連的,它既是對莘莘學子們的殷殷期許,也是對文革之後新生代的諄諄嘉勉。
事實確實如此,80年代初期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的那一代人,在以後的幾十年中基本上都成了各行各業的骨幹或中堅,他們既是改革開放的探路人,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踐行者。這一批人從社會、政治、經濟、外交等諸多方面都給國家帶來了深刻的變化,這是與當年所提倡的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密不可分的。“有志之人先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本人也是這批幸運兒中的一份子,也曾經在1982年的高考試卷中寫下過為國為民的宏大意願,並一直把憂天下、嚴律己、勤為民作為終身的行為規範和職業操守。
1982年的我算是半個社會青年,此前的學校生活都是在“農業學大寨”中度過的,渴望知識的我們卻被灌輸了太多 “讀書無用論”思想,校內校外到處充斥著“造反有理”的氛圍,“白卷英雄”是我們的楷模,乾枯的心田沒有得到知識的澆灌。當改革春風吹到我那偏遠的湘鄂西小村時,外面已經如火如荼地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已經正式提到議事日程,十年動亂的時代過去了,新的序章已開。和當年被大學錄取的所有考生一樣,我也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感召下開始了自己的人生,從學校到社會,從企業管理者到職業經理人,從國內到國際,組織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願,近40年的光陰經歷了50多個國家,鋪路架橋,建築房屋,為大眾謀福祉,將一座座的豐碑立到世界各地,傳遞著中國的友誼,塑造了自己的人生。在非洲,我親眼目睹了歷史的變遷,看到了落後國家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在亞太,我深切地體會到自己因國家由弱變強而帶來的尊嚴;在歐美,我見證了祖國在國際事務中角色從邊緣到中心的演化。我們有幸遠離戰爭,我們有幸消除動亂,我們在國際政治的狹縫中求生和崛起,用幾十年時間追趕西方數百年,十四億人享受全面小康,從“一窮二白”一躍成為世界經濟第二。一切的一切,都是範文正公所樂見而未能見到的,卻實實在在地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時勢造英雄,我們趕上了國內外所有的大事,我們遇到了百年之大變局的壓力和挑戰,也把自己推到了人生高處。 回首往事,感歎萬千,不虛此行,不負此生,不負時代!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歷盡苦難,初心不改。在那一考定乾坤的當年,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自己在萬丈豪情中發誓:學好專業,立志礦山,先做工匠,再做實業。四年大學教育及三年的研究生學習又將個人理想昇華為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不再把自己定格在一個狹小的領域,而是自覺地將“小我”置于祖國這個“大我”之下。從學校走入社會,雖然目睹了時代的變遷,經歷了現實與理想的落差,遭遇到很多的坎坷,有時候甚至也想放棄,但一想到初心,便努力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當自己無力改變環境的時候就努力去適應環境,畢竟人生百態,不是純色,殘酷的社會現實,遠不及學校那般單純,剛剛畢業那年,第一次聆聽領導訓導就是:“國家培養一個人不容易,社會要毀掉一個人卻十分容易。你們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在學校被稱為天之驕子,但進入社會你們要擺正位置,好自為之”。這簡直是一個下馬威式的宣言,著實把我們嚇得不輕,也正因為有了這個殺威棒,讓自己在隨後的幾十年裡誠惶誠恐,不得敷衍了事,對人生,對職業,對組織全都充滿敬畏,對自己肩負的責任,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如履薄冰似的度過每一道難關,時常覺得進亦憂,退亦憂!既怕鋒芒畢露越了雷池,也怕無所作為辜負了時光。所以,一直以來都是在動態中尋找平衡,既是身體的平衡,也是事業的平衡,更是心態的平衡,有時候遇事不平,但必須相忍為公,尤其是自己作為央企的授權代表,長期外派海外,一個全新的環境,花花世界,洋裝在身,誘惑無處不在,稍不注意就可能萬劫不復,但心有所屬,蓮出污泥,初心不得改,常在河邊走,就是不能濕鞋!
年歲越大越愛沉默,40年的戰戰兢兢,40年的勞碌奔波,為走出去,為“一帶一路”完成了上百個建設項目,閱盡了天下的不同,見證了人間的奇跡,同時也感覺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讓自己不敢說長道短。當然,沉默並非瞻前顧後,首鼠兩端,只是身負重任,不敢造次,需要權衡利弊,謀定而後動,該出手時不猶豫,該隱忍時要克己,穩中求進,戰必能勝。40年來自己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成績,也算是盡心盡力,為國家走出去盡了全力,為“一帶一路”的建設盡了全力,為行業的發展盡了全力,為中外友誼的搭建盡了全力。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岳陽樓見證了歷史的巨變,其中最大者莫過于社會的變化,它記錄了一部人民從被剝削、被壓迫、被奴役一躍成為國家主人的滄桑歷史。民主、民生、民權從制度上得到了保證,老百姓不需要再把自己的生活希望寄托在某個官家身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天下為公成為社會的普世價值。這種變化只有在當今這個偉大的時代才能夠發生,人民因時代而變得偉大,偉大的人民進而創造一個更加偉大的時代; 第二是環岳陽樓經濟圈的興起,人民物質精神文化生活的極大提升,這是歷史上沒有的。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古老的岳陽樓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魅力,天、地、人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巴陵勝地再無憂色;第三,長江是一條孕育了中華文明的母親河,但性情多變,時而溫順,時而暴躁,千百年來都沒有能夠得到好的治理,正是我們這個時代,三峽大壩一勞永逸地解決了泛洪的問題,讓剛烈的母親變成溫順的少婦,洞庭湖上從此沒有了“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只剩下“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這種今非昔比,若岳陽樓有靈,那該是多麼大的欣慰和震撼!
《岳陽樓記》讓岳陽樓屹立千年而不倒,《岳陽樓記》所留下的“先憂後樂”精神激勵著無數的有志之士克己奉獻。正所謂:踏遍青山人未老,遍地神州盡舜堯。千年古樓今有慶,滾滾長江競未了。廟堂江湖皆天下,巴陵逢春花爭俏。倘若范氏泉下知,不廢當年三尺縞。
先天下之憂而憂,天下無憂我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