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彥豪:信仰與友誼的永安之山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10月07日 23:17
從海上絲綢之路走來,泉州這座一千五百多年過往的古城,總有一些值得訴說的故事。溫陵寶地,面向東海,背倚清源山,景色宜人。為了尋找昨天的記憶,我慕名來到泉州豐澤仁風社區,尋找老城根的故事,以前這一帶訛稱為“仁鳳”。據說某朝有位皇帝來此,見此地“仁義成風”,因此賜名“仁風”。踞古城之東隅,周邊擁有東街、西街、東西塔、靈山聖墓、海外交通陳列館等名勝古跡。
清朝道光年間,泉州城內和東門外仁風街林立的牌坊達140餘座。沿著仁風街走到街尾,可望見泉州城外東嶽山,這座山綿延百里,不僅是當地先人的墳塋所在地,也是異國商賈的長眠之處。
年近七旬的周先生,是地地道道的仁風街人,對泉州仁風村的風土人情頗為熟悉。他告訴我,去年8月,晉江陳埭鎮的丁海蓮等幾位丁氏後人,請他幫忙尋找位於靈山聖墓的陳埭丁氏祖墓群。
按圖索驥,位於泉州市東門外聖墓村靈山南麓的明代陳埭丁氏祖墓群,距伊斯蘭教聖墓僅幾十步遠,為伊斯蘭教信徒丁氏之墳。走近一看,幾座墓一字排開,青色花崗石的墓蓋雕刻著精緻花紋,墓庭寬敞;三面砌半圓形石岸,墓後岸壁立中文墓碑,基本保留了伊斯蘭教墓葬的形式。我忽然想起一首古詩:“秋來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國人。”只見祖墓群像一艘艘等待啟航的船隻,泊在靈山之港,停待遠航……
秋日的太陽像未出鞘的劍一樣高掛在天空中,一旦出鞘,金光四射,照耀冰涼的墓碑。佇立墓前,聆聽陣陣涼風伴隨著遠處傳來的濤聲輕輕地低吟,彷彿唱著古老的歌謠,為這裡沉眠的逝者默哀。
根據老輩們的介紹,我瞭解到:晉江陳埭丁氏先世系阿拉伯人,先祖賽典赤•瞻思丁(公元1211-1279年)曾仕元,是元代初期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他一生的政治活動,倥傯奔波,勇往直前。成吉思汗西征時,他率眾投降。中統二年(1261年),任四川、陝西等地行省長官。在滇6年,政績頗多,置州縣令長,由行省統一管轄;開展屯田,修昆明六河,傳播先進耕種技術,安定人心;建孔廟,立驛站,加強雲南與中原各地的聯繫。“興滇之心,事滇之子”興利除弊,大膽改革;對雲南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深得民眾擁戴。他官至雲南平章政事,68歲死於任上,送葬群眾“號泣震野”。由此可見,其治滇有方是名震朝野,功高蓋世的萬騎長。忽必烈聞訊後,“思震典赤之功,詔雲南省臣盡守賽典赤成規。”大德元年(1279年)追贈賽典赤為“上柱國、咸陽王”。據史載:元明之際,其一支後裔於元代經商至泉州。遷居於此,世代與漢人通婚,死後葬靈山。聖墓東側曾是泉州的穆斯林公墓,其中明代丁氏回族墓群(陳埭丁氏祖墓群)規模較大,2005年5月11日,福建省政府公佈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其實,泉州宋元:中國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是光明之城,也是多元文化交融共存之地,至今仍保留著濃郁的伊斯蘭教文化和眾多史跡。靈山聖墓、穆斯林公墓、明代丁氏回族墓群皎如日星,璀璨奪目,見證了中國和阿拉伯波斯地區的信仰與友誼之永安,許多東南亞國家穆斯林到中國朝聖,他們都首選——泉州伊斯蘭教聖墓。伊斯蘭教聖墓作為古跡聖地,無愧於世界文化遺產榮譽稱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穆罕默德當年派遣來華的賢徒,三賢四賢傳播的是伊斯蘭教,他們用異國真情告慰天下蒼生永遠幸福,他們用一顆愛心延續世代不同信仰的共同理想,他們用信念和摯情演繹出一段人生精彩的故事。
那一年春遊,從聖墓回來,我在自己的文章裡這樣寫道:“從花崗岩石構築的拱型墓園石廊,我們看到廊內有歷代的碑刻,正中為元至治二年(即公元1322年)所立的阿拉伯文輝綠巖碑刻,記載當年穆罕默德遣四賢徒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其中三賢沙仕謁、四賢我高仕傳教泉州。兩位先賢歿葬於清源山東隅,因為夜裡時常發出靈異之光,所以後人就稱此地為‘靈山聖墓’。”
想起當年上小學的時候,我們曾去郊外遠足,到過靈山,偶然看見聖墓的碑文,不知是什麼內容,我寫道:“雖然阿拉伯這樣的碑文讀起來讓人似懂非懂,難於理解其中內涵,但是當年有一批阿拉伯穆斯林教徒遠渡重洋來到泉州,為聖賢修墓的舉動卻表達了他們對真主的尊崇,這是一種信仰的體現,也是一種友誼的象徵。右側一方為明永樂十五年(即公元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來聖墓祭告先賢行香後所立的記事碑,上刻‘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於此行香,望聖靈庇佑。鎮撫蒲和日記立’。此時倘佯於迴廊石柱之間,撫摸著花崗岩雕刻的梭形柱,我彷彿看到一段久遠而輝煌的歷史足跡。”
當時年紀小,不懂事,受好奇心所驅使,走近摸一摸刻有文字的碑碣,一臉的惘然,於是我再寫道:“望著斑駁的碑石,眼前依稀閃現出一支龐大的船隊祭海遠航的熱鬧盛況……儘管其中的碑文僅寥寥幾個字,但卻鋪就一條綿長的海上絲綢之路。這個鄭和下西洋的行香碑,經過常年風吹日曬,放射著歷史的光芒!於是,讓我想起了天下有識之士為了實現強國富民之夢而不辭遠渡重洋與世界各國交往貿易,眼睛裡更是充滿了感激和敬佩。”這是一座歷史的永安之山。千百年來,更迭的歷史在靈山留下了信仰與友誼的腳印。重溫兒時的記憶,除了伊斯蘭教聖墓、穆斯林公墓,靈山的明代丁氏回族墓群(陳埭丁氏祖墓群),所呈現的丁氏先祖的歷史,功績顯赫,傾動京城。這些文物及墓群本身,為研究元代的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習俗以及建築技術、房屋殿宇結構等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資料和文字資料。聽說去年清明節,古稀之年的丁海蓮和在香港的大哥丁樹德及侄子一行人回家祭掃了祖墓,她們又來到念念不忘的泉州東門外靈山陳埭丁氏祖墓群拜祭。他們對祖宗、親族拜祭之事究竟從何說——
丁旺叔(即丁海蓮的父親),晉江陳埭人。上世紀八十年代,丁旺叔從家鄉初抵香港,身上只有幾百元。他從洗碗工到中餐館老闆,又到中式雜貨店老闆,一步一個腳印,最終成為香港一家餐飲企業董事長,他用自己的人生寫出了一個人生奮鬥故事。後來舉家遷往香港。臨終前,丁旺叔把幾個子女叫到跟前,他告訴孩子們:“在我死後,你們要把我的骨灰埋在家鄉的土地,咱不忘祖宗,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讓人勤力、勤思、勤奮的意義和重要性,我做到了,因為我是中國人,中國晉江陳埭人……你們不能數典忘祖……”說完,他才慢慢地閉上眼睛。故土難離,落葉歸根,說不盡一個老人對家鄉的真摯眷念啊!
走過靈山伊斯蘭教聖墓,走過穆斯林公墓,走過明代丁氏回族墓群,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和周先生的交談中,回憶與思念成了主題,血緣和親情、鄉情是故事情節,不知不覺中,從丁氏兄妹不遠千里回鄉拜祭祖先公墓群的往事,我聽到又一個老城根的故事。
秋日的靈山,一陣清風吹來,恍如“花徑雨後涼,樹聲風外戰。杖屨頓輕鬆,兒女同行散。”讓人一身輕鬆。……謁陵之行,走出明代丁氏回族墓群,撫今追昔,千古春秋宛如一夢!一段海絲佳話、海絲情緣,聽了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