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鄭亞鴻:溜江村訪留從效廟

2024年06月30日 23:37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6月30日 23:37

  溜江村,位於晉江市金井鎮圍頭灣的東北角。這裡的海岸線,既有造型各異的礁石,也有金色的沙灘。在古時候,這裡跟古泉州港著名的“三灣十二港”中的福全港,有著密切的關係,曾經也是一個貿易非常繁榮的地方。溜江村至今仍保留著一座留從效廟,又稱“護澳宮”,村裡人世代供奉著這個傳奇人物。那次,我們到福全古城,與古城相鄰就是溜江村,我們順便走訪留從效廟。

  留從效廟為三開間二進深單簷硬山頂,廟內尚存有宋代覆盆柱樑及棱形柱,青石門柱呈上粗下細狀,較罕見,門柱上用楷書刻有“神降彭城參日月,忠扶宋室壯山河”的聯對,講的正是留從效的事蹟。廟外尚存早期青石門礅1對,方頭石柱欄桿16支及立界石1方。留從效廟始建於宋,據說留從效的後人來溜江村建立海外交通貿易點後,就在此地建設此廟奉祀留從效,後歷代重建,現存為民國時重建。相傳唐五代時,留從效曾負販路過此地,晌午食於老婆婆許媼家。後留從效顯貴,賜媼第宅良田,故稱“許婆莊”,後又諧音為古婆莊。明朝正德皇帝私訪江南,一天來到古婆莊畫船埔,遠望古婆莊好似一條龍環抱全村,因此來到豚庵,叫和尚拿來紙筆,書寫三字"即南龍"留給住持。根據《閩書抄》記載,在南宋時期,曾經有塊濱海巨石一夜之間移到岸上的留從效廟後,人稱“飛來石”,足以見證此地古老的歷史。如今這塊石頭仍在廟附近,我們費了好久才找到這塊“飛來石”。

  留從效(906-962年),字符範,南安桃林場(今永春縣桃城鎮留安村)人,出自寒門,幼年喪父,年輕時為本城衙兵,後升任泉州散指揮使。在閩國滅亡前後的福建動亂中,相繼奪取泉、漳二州,被南唐封為清源軍節度使,累加至同平章事兼侍中、中書令等,進爵晉江王。後來被宋太祖加授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戴恩奉國保慶功臣。名義上隸屬南唐,實為割據一方。建隆三年(962年),留從效去世,年五十七,獲南唐追贈為太尉、靈州大都督

  留從效出身寒微,知曉百姓疾苦,治理泉州17年,以勤儉養民為務,採取息兵安民、保守疆土的政策,靈活周旋於中原王朝及南唐之間,使泉、漳二州在五代全國性的戰亂中獨得繁榮和發展。他平時一身布衣,將公服置於中門之側,外出和處理公務時才穿上。在主政期間,積極發展農業生產,令士兵墾田,召遊民種地,圍墾海灘,興修水利,泉郡因此常“倉滿歲豐”。手工業,特別是用於對外貿易的陶瓷、冶煉業和絲織業等,得到較大發展。留從效重視教育,每年秋天都舉行考試,取明經、進士,謂之“秋堂”。據《泉州府志》載,南唐保大年間,留從效任清源軍節度使時,為保境安民,規劃拓建泉州城,除衙城和子城外,又擴建羅城。後晉開運三年(946年),留從效在泉州擴建新城,城高1丈8尺,週長20裡,為原有城牆的7倍。環城遍植刺桐樹,泉州開始以“刺桐城”聞名於世。現在留從效廟對面的一面牆上,繪著刺桐花,意在提醒人們“刺桐城”的來歷。留從效名垂青史,被譽為“晉江王”,讓泉州百姓永遠銘記的,並不僅僅是他為拓城遍植的刺桐樹,還有許多保境安民的事蹟。他在五代社會動盪混亂的情勢下,十分重視海外交通貿易,積極鼓勵海外貿易,令人在城內“開通衢,構雲屋”,以“招徠海上蠻夷商賈”;蠲除各種苛捐雜稅,允許自由貿易。當時,從泉州運往東南亞、阿拉伯和非洲東部等地的貨物有陶瓷器、銅鐵器等手工工業品,從海外運回的有像牙、犀角、玳瑁、明珠、浮香、樟腦等貨物,促進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使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得以維持繁榮與發展。宋代泉州成為對外貿易巨港,留從效實為開創者。

  留從效作為對泉州有顯著貢獻的歷史人物,值得後人敬仰紀念。

  (2024年6月15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