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鄭亞鴻:磁灶金交椅山窯址巡禮

2024年04月17日 22:45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4月17日 22:45

  2021年,中國世界遺產提名項目“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遺產整體由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及其關聯環境構成,磁灶窯址是其中一處。近日,我們幾位朋友相約,專程到磁灶金交椅山窯址參觀。

  磁灶窯址位於晉江市磁灶鎮,是宋元時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銷窯口,窯址多分佈於梅溪兩岸,其中包括多處南朝、唐、五代時期的窯址,宋、元時期的窯址從數量和規模上都達到了全盛,另外,還發現不少清代的窯址。磁灶窯址最有代表性的是金交椅山窯址,它是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出口商品生產的代表性遺產要素,反映了泉州以外貿手工業為顯著特點的產業結構,其產品在日本和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均有發現。

  我們首先來到位於金交椅山窯址的泉州古代外銷陶瓷博物館。博物館建得古香古色,又具閩南風情。走進博物館,映入眼簾的便是陳列於展櫃中的綠釉軍持、青釉五盅盤、醬釉印紋蓋罐、擂缽、陶撲滿、青釉鐵繪花卉紋盆……這些出土自墓葬、古窯址、古沉船中的磁灶窯陶瓷器物,造型古拙、釉色豐富:有的展現出拓荒年代的質樸風格,有的顯出瑰麗的盛唐氣象,也有的神似宋元的世俗生活意致,甚至還有的透著異域風情……不同時代的工匠手藝在此積澱下來,琳琅滿目,讓人一飽眼福,流連不已。

  沿著博物館右邊的小道向上走不遠,我們就到了金交椅山窯址。金交椅山窯址於20世紀60年代考古調查時發現,是磁灶窯址中目前發掘揭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出土遺物最多的一處宋代窯址。窯址有4座龍窯遺址和一處作坊遺址,較完整的一條龍窯長達70米。從殘存的窯址可辨認出窯口、火膛、窯壁、窯門、窯床。根據考古復原的模型,清晰可見取瓷土區、淘洗區、瓷器製作區等作坊遺跡,展示了完整的陶瓷生產過程。這一時期磁灶窯的工藝日趨成熟,出土器物大多為外銷產品,有執壺、罐、軍持、瓶、盞、注子、碟、盒等,器形精巧,胎質薄,釉色有青釉、黑釉,以青釉為多,釉色光亮。為防止雨水沖刷、自然風化等,窯址已蓋起長廊加以保護,兩旁築著台階供遊客參觀。窯址遍佈著陶瓷碎片,也不知它們在這裡沉睡了多少年。

  磁灶窯最耀眼的黃金時期無疑就是宋元。彼時,德化窯與磁灶窯是泉州窯業的兩大基地,隨著海洋貿易的繁榮發展,磁灶窯從“內銷民窯”一躍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外銷陶瓷生產基地,產品銷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以及東非等地。經考古調查發現,磁灶境內共有南朝至清代窯址26處,其中,南朝窯址1處,唐、五代窯址6處,宋、元窯址12處,清代窯址7處,它們共同構成了磁灶窯龐大的窯系,也佐證了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磁灶就已開始陶瓷生產活動。這一時期磁灶窯的工藝日趨成熟,考古研究顯示,磁灶窯在宋代早中期依舊受浙江越窯青瓷工藝影響,於宋代晚期至元代接受了龍泉窯的技術、工藝,發展出青釉器的褐彩裝飾。同時,增加了醬褐釉器,並使其在品種和產量上成為幾乎與青瓷比肩的產品,此外還引進了可能來自北方磁州窯的低溫黃綠釉,改善產品面貌、降低制瓷材耗。

  制瓷技術是古代中國的一項偉大發明,自7世紀起,瓷器就在東西方商貿往來和文化、技術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10世紀起,瓷器成為中外貿易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風靡世界,瓷器成了“中國”的代名詞。金交椅山窯址不僅是磁灶窯址的典型代表,也是泉州古代窯址的典型代表,它的興衰與泉州港密切相關,雖然已荒廢,但它的工藝技術及創新理念被後人傳承下來,讓磁灶的陶瓷行業一直生生不息、繁榮至今。金交椅山靜靜盤臥的古窯址,曾經見證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如今,它激勵著泉州人民勇於創新、愛拼敢贏,再創新績!

  (2024年4月16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