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洛慨捐五百萬人民幣 幫助重建池店中心幼稚園 ——兩代興學育英才,泉南鄉閭傳佳話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11月08日 00:28
本市訊 九月中旬,晉江市池店鎮池店村收到一筆200萬人民幣鉅款,此系專款專用于池店中心幼稚園的重建善款。
這是“僑四代”李嘉洛先生從菲律濱匯出的,用于助力池店中心幼稚園重建,這也是他為了完成其父親李祖蔭生前念念不忘的一個夙願。至此,李嘉洛僑胞捐資家鄉教育已逾500萬人民幣。
父子兩代人持續接力興學,培育英才,造福桑梓,傳為佳話。家鄉父老鄉親感恩戴德。
(一)父親讓我銘記生命源頭
“我父親一生重視教育,他很早就捐助幼稚園,從1981年到2003年生命的最後關頭,都一直牽掛著家鄉學校。把家鄉的幼稚園辦好也是他的遺願之一,作為他的兒子,我肯定要繼續去做。”李嘉洛先生對筆者說。
嘉洛先生回憶道:1990年,我跟隨父親第一次赴池店家鄉謁祖,返回菲律濱後,父親總對我們說“不要忘記我們是從哪裡來的。“後來,家人知道他自1979年起,每年都會為家鄉小學的孩子捐助書本、紙筆等雜費,也資助家鄉校舍的建設。“家鄉的孩子只有讀書了,才能成才,成才後才能對池店,對鎮裡,對國家有幫助。”這是父親常掛在嘴邊的話。現在,全村60歲左右的鄉親,凡在池店唸書者,都曾受惠于僑彥李祖蔭鄉賢。
1993年,祖蔭先生捐建的中心幼稚園主建築“東貴樓”落成。他開心地帶著全家人回到了家鄉池店。李嘉洛先生再次陪伴父親同行。那一天,鬢髮斑白的祖母張素實,看著宏偉氣派的教學樓和孩子天真燦爛的笑顏,雙目噙淚說“這是我們獻給故土的一份禮物。”
李嘉洛先生領悟到先輩對祖地的深情和“根”之意涵,多次抽暇回到故鄉。每次回鄉,睹物思人,重溫祖輩、父輩留在故鄉祖地的手澤溫情。“我父親經常說‘量大福大’,力所能及,我要多為祖籍地做些貢獻。並言傳身教給我的子孫。”
(二)四十五年不間斷資助
“1981年,祖蔭回到池店,參觀他捐建的小學,無意中看到一位老師正在提沙子,他就問了一句‘拿沙子做什麼?’老師回他‘去修補一下幼稚園的牆。’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祖蔭記掛于心,他當即去幼稚園。”池店中心小學幼稚園校董會董事李金源介紹,池店中心幼稚園建于1958年,是當年池店全鎮師生數最多的幼稚園,當李祖蔭先生回鄉時,這座幼稚園歷經20多年風雨,已然老態龍鍾,牆體斑駁。李祖蔭當即表態:為幼稚園興建一座新的園捨,並很快付諸實施。
“從那時候開始,幼稚園的建設經費都是他出的。”李金源回憶說,1993年幼稚園重建,為確保幼稚園的主建築“東貴樓”品質過關,一年內,李祖蔭多次往返家鄉,從設計、施工、裝修到驗收每個環節都跟蹤到位,他說“我們要比自家蓋房屋更為嚴格,幼稚園是給千百個孩子的,是一代代的孩子。”不僅如此,李祖蔭對于幼稚園的教育教學品質也非常關注,“他要求我們要把幼稚園建成省級標準園區,如果沒有管理經驗,沒有好的老師,要走出去招人才,要辦得像菲律濱的貴族學校一樣。”
2002年,李祖蔭身抱重屙返鄉,依然牽掛著幼稚園的發展。當聽說幼稚園若要提升為省級標準園,預計還需要投入100萬後,當即拿出了50萬現金。為防止幼稚園在發展中出現經費不足的問題,他投資一百萬人民幣,專門在池店村建設農貿市場,指定把每年的部分收益捐贈給幼稚園。
“2017年池店中心幼稚園再次啟動了重建工作,現在建設已接近尾聲,新的幼稚園建築面積9213.16平方米,用地5600多平方米,是一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師資強大的公辦幼稚園。”池店中心幼稚園園長沈春煙介紹,在李東貴、李祖蔭、李嘉洛三代人持續關愛支持下,池店中心幼稚園的軟硬體,正在從泉州市示範幼稚園朝著福建省示範幼稚園的目標挺進。
(三)根之情懷永在家族中傳承
“不算其他捐資,僅教育這一項,祖蔭先生的捐資累積超千萬元。”池店鎮宣傳委員、武裝部部長、池店村黨委書記、村主任李佳德介紹,在晉江二中、池店中學、池店中心小學、池店中心幼稚園內都可以看到“東貴樓”“祖蔭樓”。為此,在晉江二中校園左側的半坡上矗立一座“李祖蔭紀念亭”,亭中豎立著福建省人民政府的嘉獎碑,碑上鐫刻李祖蔭肖像影雕,碑文上寫著:“李祖蔭先生,祖籍晉江池店。旅居海外,情系桑梓,慷慨捐資興辦公益事業,為頌揚功德,特立此碑。”
“晉江二中能從三級達標、二級達標到2016年的一級達標,祖蔭先生功不可沒。”晉江二中書記王洛陽說,1996年祖蔭先生回鄉,來到了二中,當他得知二中校區佔地超6萬平方米,卻因條件限制沒有高中部時,便說“高中部要辦,大家共同出力,我也添磚加瓦。”
祖蔭先生的“添磚加瓦”,卻是大手筆:2001年春,捐資為晉江二中興建“祖蔭樓”(教學樓),佔地面積993平方米、建築面積5200多平方米。
2002年,祖蔭先生再次回國,抱病到二中為“祖蔭辦公樓”奠基。這也是祖蔭先生生前留給唐山故土教育事業的最後一棟樓宇。2003年10月,“祖蔭辦公樓”竣工,此時,他已謝世8個月。
“我計畫今年再回鄉,看看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李嘉洛先生說,雖然遠在南洋,但是他時常像父親李祖蔭生前一般,到菲律濱鳳池同鄉會內,聽聽鄉音、瞭解家鄉資訊。“每每聽到家鄉的消息,都會很開心。
情愫所傾,根之情懷,將在其家族中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