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僑團動態

華教中心造血計畫本學年五十六人入學 盧祖蔭吳金帛校友聯蔡志洋等熱心贊助

2024年09月19日 00:27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9月19日 00:27

(圖片說明)本年度華語師資“造血計畫”贊助人。第一排左起:盧祖蔭、吳金帛、王世偉、王清涵、王志欽、楊安雄、洪珊誼,第二排左起:柯志超、林國宵、張懷義、林樹徹、施欣獎、郭從願、張年習,第三排左起:王金釵、許澤恭、李朝暉、丁勁樟、陳增文、孫明強、李鴻銘,第四排左起:王來法、蔡志洋、佘小君、佘明培、楊華鴻、怡朗華商學院董事會、林水真,第五排左起:周經緯、許澤力、許友忠、吳啟典、淡描戈培青中學董事會、施佳裕紀念基金、留學基金。
     (圖片說明)本年度華語師資“造血計畫”贊助人。第一排左起:盧祖蔭、吳金帛、王世偉、王清涵、王志欽、楊安雄、洪珊誼,第二排左起:柯志超、林國宵、張懷義、林樹徹、施欣獎、郭從願、張年習,第三排左起:王金釵、許澤恭、李朝暉、丁勁樟、陳增文、孫明強、李鴻銘,第四排左起:王來法、蔡志洋、佘小君、佘明培、楊華鴻、怡朗華商學院董事會、林水真,第五排左起:周經緯、許澤力、許友忠、吳啟典、淡描戈培青中學董事會、施佳裕紀念基金、留學基金。

  華教中心訊:本中心自2004年啟動華語師資“造血計畫”以來,已有21年了,共有264人學成回國,在全國各華校服務。本學年度的56位新老留學生已經入學,中國有關單位以及菲華社團和熱心人士為這些留學生提供了本學年度費用贊助。

  本年度前往北京語言大學就讀的學生有1位,為:吳澤鎔(怡朗新華);

  本年度前往華僑大學就讀的學生有6位,分別為:吳佳仁(育仁)、曾光明(巴石華僑)、陳麗華(羅申那同和)、李芬芳(仙朝峨中華)、達美西(怡朗華商)、巴英英 (亞虞山培青);

  本年度前往暨南大學就讀的學生有43位,分別為:曾麗妮(中西)、程清譽(中西)、施正頂(育仁)、陳琳(巴石華僑)、呂智仁(巴石華僑)、曾真真(巴石華僑)、楊雅瑩(能仁)、施新民(淡描戈培青)、蔡真珠(淡描戈培青)、蔡文惠(羅申那同和)、陳一香(羅申那同和)、巴綺妮(拉允隆文化)、餘麗珠(拉允隆文化)、曾富娜(拉允隆文化)、高小華(怡省毓僑)、李麗絲(那牙嘉南)、林明珍(那牙嘉南)、許慧蓉(那牙嘉南)、杜恩平(那牙嘉南)、李俊成(那牙嘉南)、吳文傑(那牙嘉南)、杜潔妮(那牙嘉南)、阿來莎(羅申那振聲)、任笑媚(羅申那振聲)、李永強(怡朗華商)、德艾琳(怡朗華商)、陳鈺珍(怡朗華商)、洪安妮(怡朗華商)、楊菲芷(怡朗華商)、施明開(怡朗華商)、洪智玉(怡朗華商)、羅潔恩(怡朗華商)、李蘭西(怡朗華商)、李妮可(怡朗華商)、吳佳穎(怡朗華商)、史莎玉(怡朗華商)、張信心(怡朗華商)、施安安(怡朗亞典耀)、黃麗慧(華教中心)、黃凱莉(華教中心)、徐心心(華教中心)、亞漢偉(華教中心)、陳勝文(華教中心);

  本年度前往閩南師範大學就讀的學生有6位,分別為:蔡真真(羅申那同和)、陳金安(怡朗華商)、黃雅詩(怡朗華商)、幼南(怡朗華商)、張天天(怡朗華商)、尤真珍(蘭佬中華)。

  除了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在北京語言大學和華僑大學留學的7位學生,中國國僑辦為在暨南大學留學的43位學生提供含學費和宿費的獎學金;閩南師範大學為在該校留學的6位學生提供含學費和宿費的獎學金之外,2024-2025學年度贊助本中心華語師資’造血計畫“的華社熱心單位和人士有:盧祖蔭十人,吳金帛十人,校友聯十人(含第十四屆主席王世偉/王清涵/王志欽/楊安雄/洪珊誼三人、王清涵一人,第十三屆主席柯志超/林國宵/張懷義/林樹徹/施欣獎兩人,第十二屆主席郭從願一人、張年習/王金釵一人、許澤恭/李朝暉一人,第十一屆主席丁勁樟/陳增文/孫明強/李鴻銘/王來法一人),蔡志洋佘小君伉儷四人,佘明培先生紀念基金會三人,楊華鴻兩人,怡朗華商學院董事會兩人,林水真一人,周經緯一人,許澤力一人,許友忠一人,吳啟典一人,淡描戈培青中學董事會一人,施佳裕紀念基金一人,留學基金一人。上述的熱心單位及人士積極奉獻,熱心捐資贊助“造血計畫”學子,讓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堅強意志,順利完成學業,精神感人。

  2004年,本中心啟動了華語教學師資隊伍的“造血計畫”。該項計畫的做法是:爭取中國各有關部門和大學的大力支持,提供留學生獎學金,菲律賓華社的熱心人士或團體解決獎學金之外的其他費用,本中心選派中學畢業的有一定中文基礎、有志於華語教學的學生赴中國就讀,學成必須返回菲律賓至少服務華校五年。為使“造血計畫”畢業的學生不流失,能夠在保證學成返回華校至少服務五年,本中心加強了後期的有效管理,在一定的範圍內改變了華校專業教師奇缺的面貌。到現在菲律賓有54所華校推薦的中學畢業生320人由本中心選送中國的大學學習四年“華文教育”本科,畢業實習由華教中心直接組織,已經畢業在華校服務的有264人,其中最長的教齡達到19年。

  像這類中、英、菲皆通的人才在菲律賓也是很缺失的。學校的工資待遇低於社會上大公司的工資待遇,要保證畢業後承諾“至少服務華校五年”約定沒有有效的管理是不行的。經過在中國四年的沉浸式學習與生活,“造血計畫”留學生是菲律賓目前所有赴華就讀中文教育專業留學生專案中,知識積累最為完善、整體業務能力最為專業的留學生。要真正改善菲律賓華語師資短缺的問題,唯有堅持培養本土華語師資,並加強後期的跟進管理,將中國有關方面以及菲華社會的各種力量有效地整合起來。培養菲律賓華語教師隊伍是一項艱巨且長久的工程,需要各方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實現華文教育保留民族語言,傳承民族文化的神聖任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