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旅遊資訊

【华媒甘肃行】卓尼巴郎鼓舞

2024年06月23日 17:41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6月23日 17:41

  “ 巴郎鼓”舞是流行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 东部藏巴哇、 洮砚两乡藏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歌舞, 在卓尼 当地藏语统称为“莎目 ” , 是吐蕃古老民间宗教文化的遗存, 作为当地群众继承至今的神舞 , 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 乐舞蹈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使用的特殊道具 —— 羊皮鼓 尤具特色,根据其击打的方式和形状故称其为“巴郎鼓 ” 舞。 追溯“巴郎鼓 ” 舞蹈的渊源, 与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动 有关。 古羌族在祭祀神灵时, 有“披发跣足, 敲击枯木兽皮 作舞 ” 的习俗。 当地的藏族先民, 在沿袭古老祭祀仪式的基 础上, 又继承了吐蕃宗教法舞击乐的样式, 创造了带长把的 双面羊皮鼓, 作为他们每年祭祀五方神灵、 庆贺五谷丰登, 载歌载舞的伴奏道具。 当地习俗, 每年正月初五为莎目的起 日 ( 始跳), 正月十五为歇日 ( 结束), 正月十六就将巴郎鼓 供起。 “ 巴郎鼓 ” 舞的曲目流传下来的约有十余种, 每种曲目 都有曲名、 固定的使用程式和相应的舞蹈动作。“巴郎鼓” 舞的曲调也极有特色, 调式均为民族五声徵调式, 不时出现 以清角为宫的暂转调, 并将商调式以上四度移调方式穿插其 中; 曲式结构均为带曲首的单句体和双句体; 歌词的填法尤 为特殊: 单句体曲调要反复一次才能填一句主词, 即第一遍填前四个音节, 第二遍填后三个音节。曲调节奏沉稳徐缓, 凝重雄浑。 旋律进行起伏迭宕, 比起境内其它几类藏族民歌 的旋律, 四度跳进明显增加, 并插入一些五度、 甚至七度的 大跳。 2006 年卓尼原生态巴郎鼓舞被甘肃省文化厅列为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 年 5 月, 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