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進雜交水稻發源地湖南:探尋「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力量

2024年10月29日 00:32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10月29日 00:32

10月28日,華媒代表在隆平水稻博物館拍攝巨型稻穗模型。
     10月28日,華媒代表在隆平水稻博物館拍攝巨型稻穗模型。 10月28日,華媒代表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參觀袁隆平生平展。 俯瞰隆平水稻博物館,宛若秋天裡一串飽滿的稻穗。

  10月28日,參加“機遇中國‘非長’精彩——2024海外華文媒體高層長沙行”活動的16家海外華文媒體高層及代表走進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隆平水稻博物館,瞭解中國雜交水稻攻堅克難的歷程,探尋“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力量。

  湖南是雜交水稻的發源地。位于長沙馬坡嶺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及以其為依托成立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海內外第一家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發的科研機構,創始人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該中心以雜交水稻育種為重點,進行雜交水稻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的選育及各類配套應用技術研究和雜交水稻示範推廣等。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經典遺傳學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美國、日本等都認為不僅雜種優勢不強且制種是無解難題,進而放棄了研究,雜交水稻成為誰都不敢輕易觸碰的世界難題。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佈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標誌著中國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近十多年來,袁隆平領銜的雜交水稻創新團隊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于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分別實現了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目標。2021年10月18日,雜交水稻雙季畝產刷新紀錄達到1603.9公斤。

  “當時的袁隆平只是一名普通青年教師,卻以敢為人先、敢于‘碰硬’的勇氣發起向經典遺傳學的挑戰。”來自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雜交水稻技術國際培訓師黃大輝表示,如今雜交水稻已在中國國內推廣100多億畝,增產10億噸,為中國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

  在國際上,聯合國糧農組織自20世紀90年代初就將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技術。自1979年首次走出國門起,雜交水稻現已在70多個國家試種和推廣,10個國家實現商業化應用,年均推廣面積1.2億畝以上。

  地處長沙的袁氏種業高科技有限公司與全球多個國家開展雜交水稻業務合作。在非洲,他們以馬達加斯加為中心,拓展尼日利亞、安哥拉、幾內亞、肯尼亞等國,形成了雜交水稻全產業鏈,推動中國農業技術和品種在非洲的本地化,為非洲農業發展貢獻力量。

  “我們從2008年開始在非洲進行試驗示範,如今已經累計推廣面積達到8萬公頃,平均產量超過7.5噸每公頃。”袁氏種業高科技有限公司國際部、袁氏(馬達加斯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艷萍介紹,中國雜交水稻在大部分非洲國家都體現了耐淹、抗旱、抗倒伏、抗病蟲害、高產的優勢。目前,他們已與多家馬達加斯加企業進行合作經營,也採用“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來調動當地農民種植雜交水稻的積極性。

  同樣地處長沙的隆平高科,自1999年成立以來就積極參與雜交水稻技術援外培訓,推動農業技術人才本土化。隆平高科國際培訓學院副院長劉法謀表示,公司已為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區的100多個國家(地區)培訓10000名農業官員和技術人才,為各國保障本國糧食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雜交水稻覆蓋全球”是袁隆平畢生追求的夢想,湖南雜交水稻科研工作者們繼承袁隆平院士的遺志,用實際行動將“全球稻香”的夢想變為現實。從長沙上空俯瞰,地處瀏陽河東岸的隆平水稻博物館宛若秋天裡一串飽滿的稻穗。這是中國第一座大型水稻博物館,擁有8000多件藏品、6000平方米陳列區,將中國千年的稻作文化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娓娓道來。

  隆平水稻博物館館長盤敏表示,袁隆平院士的科學精神和奉獻品質,是當代農業科技事業發展的寶貴財富。希望該館能成為讓更多人瞭解袁隆平孜孜以求、執著探索精神,展示中華民族深厚稻作文化和農耕文明的一個窗口。(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