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汪長明:微信社交,問道「三有」

2025年01月03日 00:05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1月03日 00:05

  微信作為信息時代對幾乎所有人——無關年齡、性別、職業、身份、地位——無可或缺的一種“生活必需品”,承載著我們的社交網路軌跡(除非他或主觀上選擇“與世隔絕”,或客觀上身不由己,社交空間極其有限),見證著我們的為人處世之道。從微信之一隅,足以窺見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本來樣貌,以及我們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基本狀態。而一旦微信與社交聯姻,我們則在有意無意中扮演著主體與媒介的雙重角色。其于我們的行為規律、價值取向與社交模式之考察價值,非同小可,著實值得考究一番。

  一、有言必複,不遮不掩,做個禮尚往來的人

  微信之“信”,首在信息。微信者,WeChat,顧名思義,因社會(We)而起,因交流(Chat)而生,聊天是它的基本屬性和原始功能。因而,這是一個思想表達與信息傳達的網路社交工具。隨著技術發展、功能優化與應用普及,微信之於當代中國社會,實乃人皆有之、形影相隨,人皆好之、寸步不離。然而,就是聊天這麼一件再簡單不過,甚至可以說只是相比動物而言具有“比較優勢”的事情,卻在微信世界裡呈現千姿百態的複雜景象。沉默與“深潛”,成了微信聊天功能的副產品。不回避對方信息,不把沉默當成所謂的城府,不把“深潛”當成所謂的深沉,把話說清楚,是對他人的基本尊重。反之,那些微信上對對方信息不屑一顧的沉默主義者,選擇有來無往、信息石沉大海,往往意味著關係的終止和情義的終結。“你不搭理我,我何必熱臉貼冷屁股,再跟你聯繫?”事實證明,作為一種臨時性的“虛擬關係”(至少大多數是這樣),微信好友充其量只是一種隨機生成、來去自由的社交關係。他們往往是偶然相識、短暫交集的產物,例如一次聚會、一場會議乃至路人之交。正是這種偶然性和隨意性,導致很多人不把微信交流當回事,有口無聲、目中無人者比比皆是。也正是這種偶然性和隨意性,導致很多微信好友“名”存實亡、若有若無,原本脆弱的關係終究難逃不了了之的宿命。此乃常態,亦為必然。

  二、有求必應,成人之美,做個樂善好施的人

  微信之“信”,再在信任。對多數人而言,微信既是一個信息交互的媒介,也是一個事務(包括工作)往來的平臺。對方通過微信提出某種需求,我們如若能力和條件允許,敞亮答應,舉手之勞,本是人之常情,何樂而不為?成全他人,會讓我們人格高度再長一截,精神亮度再增幾分。投桃報李,讓別人記住咱的好,兩全其美;恩恩相報,情義綿延,來日方長。一個在微信上有求必應的人,現實生活必定是個熱心助人不計回報的好人,必定是個本分忠厚不圖名利的善者。而作為受惠者,亦當知恩圖報(至少在精神層面),記住這筆未必需要償還但彌足珍貴的情感債務,這是人際交往的“對等原則”使然,也契合了中國傳統哲學中知行合一的根本理念。當然,前提是,我們在得益于微信為人際交往尤其是工作交往提供極大便利的同時,千萬不可視之發號施令的工具,尤其在上下級關係中,否則很可能成為阻礙工作交往乃至為私人關係添堵的“負面工具”,而這正是導致微信對很多人而言愛恨交織、“欲罷不能”的一個重要動因。其中一種令人深惡痛絕的變異現象,便是微信的職業化、公器化,成了單位進行形象推廣和品牌行銷的“商鋪”,單位員工則首當其衝成為其任務型用戶的受害者。這與真正意義的“有求必應”不共戴天,八竿子打不著。

  三、有諾必行,一語千金,做個言而有信的人

  微信之“信”,終在信用。信用是人生在世的重要人際資本和社交資源。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脫口一諾,重及千鈞。西方有句哲言“Promise is debt”(諾即是債),道出了承諾的價值本質。如果說不輕易許諾是說話的底線、立言之基礎,那麼,諾言諾行、說到做到則是辦事的底線、立行之根本。言出必行、心口相應,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無論現實生活中,還是虛擬世界裡,沒有什麼比講信用、守誠信之於我們的社會評價更重要。從商要講誠信,守經濟往來之道,謂之商業誠信;從政要講誠信,盡為官一方之責,謂之政治紀律;從文要講誠信,得白紙黑字之要,謂之文化素養。無論我們從事何職、身處何位,千萬不能因微信的虛擬性和人際關係的非接觸性,從而“口無遮攔”輕易許諾,否則如果圖一時口快言而無信,最終得到的恐怕只是自己在對方心中一落千丈的“形象”和“地位”。都說毀樹容易種樹難,我們辛辛苦苦積攢良久甚至一輩子贏得的信譽儲備,毀於一旦實屬得不償失。

  終而言之,在技術與時代同頻共振、同步發展,且這種相互作用具有顛覆性和革命性意義的背景下,微信給了我們作為社會個體進行自我表達的無窮機會與無限可能。我們成天面對的,不僅僅是成百上千個看得到卻看不見的“他者”,還有走向成百上千種可能的“自我”。這種日復一日、面對不同個體和群體的自我塑造,導致並造就了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裡,我們在思想、言語、行為與樣態等方面的多維分離。而這,或許是微信本身在技術設計上的奧妙與魅力所在。做一個有言必複、有求必應、有諾必行的人,我們大差不差,在別人印象中壞不到哪裡去。守住“三有”根本原則,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我們就守住了立身行事的“基本盤”,也守住了高朋滿座的“基本點”。畢竟,淨化網路空間,自律遠比他律重要。至於這能否催生甚至倒逼人類的道德進化,另當別論。

  ——2024-12-28·上海地鐵九號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