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李天榮:承先啟後,開創新局:致商總新領導團隊的五大建言

2025年03月31日 23:46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3月31日 23:46

  值此菲華商聯總會即將迎來新一屆全國代表大會之際,作為一名心繫菲華社會未來的理想主義者與倡導者,我懷著滿腔熱忱,提出以下五項戰略性建議,冀能為新領導團隊提供些許啟發。菲華社會的永續發展,不僅關乎經濟利益,更繫於文化根基、區域整合與時代使命。

  一、教育為本:設立華文教育專項基金,守護文化命脈

  每當聽聞又一所華校因資金短缺或生源不足而關閉,總令人扼腕嘆息。華文教育是菲華社會的“文化基因庫”,若任其式微,我們的下一代恐將成為無根浮萍。

  我鄭重呼籲:商總每捐建一座農村校舍,應至少撥出10%-20%等值資金,成立“華文教育永續基金”。此基金用途可包括:

  ——補助華校運營,避免因經費困境停辦;

  ——提供教師津貼,留住優秀師資;

  ——設立清寒獎學金,讓經濟弱勢子弟不失學;

  ——推動“閩南語家庭運動”,鼓勵長輩以母語與子孫對話;

  ——贊助華文報刊閱讀計劃,培養青年閱讀習慣。

  先叔祖李清泉先生百年前創辦《華僑商報》與《新閩日報》(該報在1972年戒嚴令頒佈後永久停刊),正是深知文化載體之重要。作為二戰前“馬尼拉中華商會”領導人(該會是1954年商總成立前菲律濱最大的華人商會),他以遠見卓識開創華文媒體先河。今日商總若能系統性支持華教,將是對先賢精神最好的傳承。

  二、區域深耕:強化地方分會,搭建全國對話平台

  菲華商業力量不應僅集中於大馬尼拉地區。建議商總每年在北呂宋、中呂宋、比科爾、南呂宋、維薩亞斯、棉蘭老等地輪流舉辦區域經濟峰會,實現三大目標:

  1.凝聚地方商會,促進跨區資源共享;

  2.與省長、市長、議員直接對話,改善投資環境與公共服務;

  3.結合公益活動,如在捐建校舍移交儀式中嵌入商業論壇,提升社會影響力。

  此舉既能強化商總“全國性組織”的實質內涵,亦能讓偏遠地區華商感受總會支持。

  三、經貿新思維:推動中菲“互利型”經濟合作

  當前中菲經貿關係失衡,菲律濱對華貿易逆差逐年擴大。商總應主動發揮橋樑作用,著力推動:

  ——農漁業技術合作:中國以全球7%的耕地養活20%的人口,其現代化農業經驗正是菲國所需。可促成中方專家來菲指導,引進溫室種植、水產養殖等技術;

  ——爭取對華出口便利:組織菲國農產品商參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突破檢驗檢疫壁壘;

  ——旅遊簽證便利化:向菲政府建言,效法泰國、馬來西亞對中國遊客實施“落地簽”政策,搶佔觀光商機。

  唯有讓合作成果普惠雙方,中菲關係方能行穩致遠。

  四、總部新地標:打造21世紀商總精神象徵

  現有的岷倫洛商總大樓承載光榮歷史,但組織需要有面向未來的實體宣言。建議在馬尼拉灣填海區(如SM集團施至成家族或首都銀行集團鄭少堅家族開發區)興建新總部大樓,其意義在於:

  ——象徵商總現代化轉型,配備先進科技設施以滿足21世紀商務需求,選址既鄰近馬尼拉中國城這一傳統金融中心,又靠近馬卡蒂、塔吉格環球城等新興金融區;

  ——舊大樓可改建為菲華文史館,展示華商奮鬥史與慈善事業,並提供華社團體作為文化活動空間。

  建築是凝固的價值觀,新總部應體現商總“紮根菲律濱、擁抱全球化”的雙重認同。

  五、文化復興:系統性支持藝術與媒體

  菲華文化的獨特性,在於融合閩南底蘊與南洋適應力。商總可著力推動:

  ——閩南語戲劇計劃:贊助劇團重現1990年代“華語話劇”盛況,或拍攝現代題材的閩南語微電影;

  ——傳統藝術傳承:舉辦書法、國畫、武術工作坊,設立“中醫義診日”;

  ——華文媒體支持:採納副理事長陳俊禮提議,由企業認購報刊贈予華校,培養年輕讀者群。

  文化興,則民族盛。當我們的子女能以母語欣賞《梁祝》,用毛筆書寫春聯,菲華社會的靈魂便不會褪色。

  結語:超越“慈善”的歷史擔當

  商總過去數十年來以捐建校舍、救災濟貧樹立形象,但新時代需要更宏大的願景。上述五大方向——教育固本、區域整合、經貿平衡、硬件升級、文化復興——正是要將商總從“慈善聯合會”提升為“菲華命運共同體的策動者”。

  我們的先輩以創辦報刊、興辦教育的遠見卓識,踐行“文化救族”的使命;今日商總若能以戰略思維投資未來,必將在新領導團隊帶領下,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願我菲華子弟,永銘“以商養文,以文傳心”之訓,在這片千島之國,既做經濟建設的貢獻者,亦當文化薪火的守護人。(建議或回饋微訊號W09178481819或簡訊0917848181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