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陳淳淳:漫話中元節

2024年08月20日 22:51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8月20日 22:51

  況值孟蘭節,誰無寸草心。中元節,俗稱“鬼節”,在佛教中稱為“孟蘭盆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充滿孝思與敬畏的祭祀節日,中元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承載了中華民族對生死、善惡、孝道的深刻表達和理解,中元節是一個具有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也是古今許多文人墨客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中元作》“絳節飄颻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唐代詩人令狐楚的《中元日贈張尊師》“偶來人世值中元,不獻玄都永日閒。”北宋詩人王仲修的《宮詞 其四十》“六宮最重中元節,院院燒香讀道經。”清代詩人熊璉的《金縷曲-中元聞梵》“梵閣流離敞,繞經筵、萬盞紅燈,蓮花夜放。”明代詩人‌李之世的《中元節過長壽庵感懷》“況值孟蘭節,誰無寸草心。”這些詩詞不僅記錄了中元節的習俗和民俗活動,還通過詩詞反映了人們對先人的深切懷念和對生命的感慨,古代詩人們以詩詞寄情,將中元節的情感和哲思化作了永恆的藝術之美,豐富了中元節的文化內涵,影響了後世無數的文人墨客,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中元節這一天,人們通過各種形式表達對祖先及已逝親人的懷思與敬意,閩南地區特有的普渡活動便是中元節的組成部分,在閩南地區,中元節不僅僅只是一個緬懷先人、祭奠亡魂的祭祀傳統節日,也是體現了中華民族孝道精神和家庭倫理的重要節日,更是一種有著地域傳統民俗特色的文化現象。在閩南地區,中元節的民間習俗豐富多樣,從祭祀祖先、普渡法會、祈福儀式,到文藝表演,展現了中元節的民俗活動對人民生活的廣泛影響,中元節的民俗活動強調了對長輩的孝道和對祖先的懷念,是一種家庭倫理和社會道德的展現。閩南地區的人們在中元節通過祭祀、燒紙錢、燒包衣、放河燈、掛紙燈等民俗儀式,不僅是對逝者的緬懷,更是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和感悟。在中元節這個民俗傳統節日,閩南地區通過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和嚴格的禁忌,展現了閩南獨特的傳統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歷史底蘊。

  家鄉的中元節,也稱“七月半”,普渡是家鄉中元節最具特色的習俗之一,整個農曆七月被稱為“普渡月”,街道、里巷、鄉村,從初一到三十日,輪流做“普渡”,在閩南的農曆七月初一稱為“開鬼門”,家家戶戶的門前,都要掛一盞“普渡燈”,終月不熄,直到七月三十日這天的“關鬼門”,才能把“普渡燈”取下燒掉。在普渡期間,人們會在家門口擺放八仙桌,桌上擺放豐富的祭品,這種隆重的祭祀儀式,不僅是對亡魂的關懷,同時也增進鄰里之間的感情,人們通過不同形式的普渡活動,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尊重。在中元節期間,一些佛教組織普遍會舉行孟蘭盆會,超度亡靈,這些活動通常伴有誦經會,體現了佛教的慈悲理念。因中元節民間稱為“鬼節”,所以各種禁忌便貫穿了整個月份,例如,不可去危險的水域戲水,怕被水鬼纏身;夜間不宜外出,怕撞到出遊的鬼魂;不可亂掛風鈴,避免招來孤魂野鬼等,這些禁忌反映了人們對生命的敬畏和對未知世界的謹慎態度。中元節除了祭祀活動,也有文藝活動,舞獅、舞龍、地方戲曲等“普渡戲”穿插其間,展示了豐富的地方文化風貌,體現了閩南傳統文化的豐富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元節的傳統習俗也在悄然演化,新時代的中元節祭祀活動和文藝活動結合了城鄉科學管理的新模式,融合了多種文化和現代化元素,許多社區會在中元節期間舉辦各種文化活動、講座、展覽等,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又滿足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元節的精神和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在發展,但其核心的文化根基和情感表達依然不變。

  2024年8月19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