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泉:廣州市文化館的「傳統中醫接骨雕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7月22日 23:44
5月2日早上,我參觀廣州市文化館。廣州市是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因為參觀人數眾多,必須提前預約。我打開微信預約,2日早上剛好還有一票,真幸運。
我9點鐘準時到達,這幾天,接近立夏,“。立夏小滿,江河水滿。”今年南方的雨季提前到來,廣州的天空陰沉沉的,時常有大雨、小雨,甚至暴風雨。可能是“五一”小長假,大家睡的遲,街上的行人不多。
進入大門,就可以看到文化館的介紹。廣州市文化館成立於1956年,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新滘中路288號,是國家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隸屬於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2007年,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巿文化館正式掛牌成立。多年來,廣州市文化館作為廣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創作了大量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組織承辦了各種有特色、有影響的文化品牌活動,在全民藝術普及、基層文化骨幹培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組建示範性中心團隊、群文理論研究、總分館制建設、文旅志願服務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廣州市是全國最早的文化館之一,“國家一級文化館”“全國優秀文化館”“國際民間藝術節組織理事會中國委員會灣區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在全國文化館中具有重要地位。
往右邊的石階路向前走,在第一個拐角處有一座“傳統中醫接骨雕像”——給一位橈骨骨折的患者接骨,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觀看、議論、拍照。骨折,在我國古代以農耕為主的社會裡,農民上山下田,田間小路崎嶇不平,難走,時有摔倒骨折發生,自然產生一批批技藝精湛的中醫接骨師傅。
中醫接骨師傅身穿一件黑布大馬褂,下身是一條寬鬆的長褲,束著腰帶,頭上結一條長長的辮子,辮子卷在脖子上,腳穿一雙黑色布鞋,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一位老接骨師傅的形象。接骨師傅神情專注,兩眼盯著患者的手腕,捋起袖子,兩腳分開,弓著馬步,運氣丹田,雙手緊緊握住患者手掌的手根骨,師傅的助手配合默契,他站在師傅的對面,緊靠著患者的背部,雙手緊緊抓住患者的手腕上部,用力穩住患者的手腕,因為師傅在推、拉、擠壓患者橈骨的過程中,患者疼痛,手腕顫抖或者自主痙攣,會影響手腕斷骨的接入和固定,也防止接好的橈骨再次發生移位。
患者滿臉憂鬱、神情痛苦,咧著嘴,眉頭緊鎖,坐在一塊木製板凳上,左手緊緊抓著板凳的一角,身體前傾,兩腳八字擺開,傾斜著,腳趾頭用力地踩在地上,背部緊緊靠在師傅助手的左腋窩下,看樣子全身都在憋著氣,忍受鑽心的痛苦,接骨師傅在推、拉、按壓手腕橈骨的時候,會產生激烈的疼痛的。為了方便接骨治療,患者的外衣脫下,放在椅子的一邊。
最左邊站著一位小童,紮著一條馬尾辮,神態平靜,面露輕鬆和稚嫩的微笑,似乎在鼓勵患者要堅強,要勇敢,要放鬆,痛苦很快就會過去的。她雙手托著一個四方形的盤子,盤子上有一個盛藥水的葫蘆,一個圓形瓷罐,幾塊紗布,幾塊用來固定手腕橈骨的杉木板。左後邊地上有一個木製的藥箱,用來放置接骨用的藥水和工具的。
整座雕像採用青銅製作,暗灰色,稜角處略呈金黃,彰顯中醫接骨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厚重的底蘊。許多年輕人和小孩看不懂雕像的涵義,有的說是“三個大人在打架,一個小孩在旁邊看。”有的說“兩個人在練拳頭,一個在指導。”還有一個說“一個人在搶劫,另一個人在幫忙。”經過一些年長者的解釋,年輕人和小孩才漸漸理解了“雕像”的真正意思,明白中醫傳統接骨技術的概況。
傳承和弘揚中醫傳統接骨技術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