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宋春來:一朵憂傷的芙蓉花——讀《涉江采芙蓉》

2024年07月11日 23:46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7月11日 23:46

  《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寫思念的詩歌。原詩如下: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試譯如下:

  我涉過江水去採集荷花,又到水澤邊採摘蘭花芳草。

  采了這些花兒要送給誰呢?我所思念的人兒在遠方。

  回頭看看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故鄉,長路漫漫多遙遠。

  相愛的人卻分隔在兩地,難道要讓人憂傷直至終老。

  芙蓉有兩大類,一是錦葵科植物,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或稱木芙蓉;另一種就是荷花,荷花的別稱就叫芙蓉。這首詩中的芙蓉,應該是荷花的了。看到荷花長得好看,忍不住要采幾朵,這不奇怪,除非是別人家種植後專門以此吸引遊客,就不好下手。

  吾所居之地荷城,在這炎夏七月裏,荷花處處開。從荷葉高過人的老家圓塘,到接天蓮葉無窮碧的荷美覃塘,望著那麼多的荷花,有時候我也想隨手摘一朵的。要是野塘裏的荷花,如果手能夠觸及,大多時候是會摘幾朵的。上面這首詩中,荷花估計是自然生長的,沼澤邊的蘭花草更不會是專門種植,這些當然無關緊要,關鍵的是它們好看,清純,芬芳。於是,路過的詩人興致勃勃地摘了起來。

  這是多麼美麗的畫面。藍天白雲下,芳草如茵,水面上荷花盛開。旁邊低窪的地方蘭草茂密,朵朵蘭花爭奇鬥豔。詩人陶醉在芬芳之中,他忍不住摘起花來。這麼美麗的花兒,送給愛的人,她一定會心花怒放。可以想見,詩人的臉上如陽光般燦爛,他不時地又聞了一下花兒,內心裏他早已飛到愛人面前,他好像看到愛人接過他的花束,臉上綻放著如花的笑容……

  然而,“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的詩句徒然而來,原來他朝思暮想的愛人並不在附近,而是遠在家鄉,他是一個遠遊在外的人!我仿佛看到詩人停下了採摘,他轉頭望著故鄉的方向,悵然若失。最終他自嘲般地搖頭苦笑。這一笑是無奈,是歎息,是傷心,是不知聽措。我仿佛也看到一疊烏雲翻卷過來,周圍的明亮逐漸變得暗淡起來。

  失望之至的詩人最後歎道:“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估計他已把手上的花束放下,望了幾眼之後,喑然地離去。兩個心心相印的人,只能異地相思,只有憂傷陪伴直至終老,顯然這是詩人從眼前情景想到往後餘生,由此悲從中來,想想都讓人傷感。詩歌到這裏,便戛然而止,但留給讀者的思索卻不會止於此。

  顯然,詩人深愛著他的心上人,那已是他的妻子了吧。可是,詩人為何遠遊?這就得了解時代的背景,《古詩十九首》出自漢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句話也許可以做為其注腳。當時的讀書人為謀求功名,為躋身朝堂,許多人只能離鄉遊學,這就有了離別,於是也就有寫別情的詩。當然,也有的是由於戰爭造成的流離失所,或仕宦和服徭役而致使的別離,這些都會催生別情詩,畢竟,古代屬於“從前慢”,交通、郵路不便,一別常常音信全無,天各一方,不知何日能再相逢,那種感覺恐怕今人已難體會。今人外出方便,遠遊是日常,手機可以隨時視頻通話,正是“天涯若比鄰”,別情的詩恐怕已不好寫了。

  杜甫在《春望》中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之句,從中亦可見古人對“家書”的辛酸期盼。更早的兩漢時期,失意文人也多,孤單失意的“遊子”,苦苦地懷念故鄉和親人,這最正常不過,好比杜甫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樣,當然,杜甫的《春望》是千古傳誦的愛國詩篇,而《涉江采芙蓉》是純粹的別情,兩者似乎不好相比,但其“發於天賴,本乎人情”(劉勰)卻是實實在在。

  從生活的細微之處入手,表現豐富的情感,《涉江采芙蓉》堪稱經典。這首詩語言樸素,細節生動,畫面和鏡頭感很強,詩中的情緒變化表現也很流暢,情真意切,渾成天然,讓人十分難忘。想到在朋友圈中看到的今人寫的大量詩歌,很多詩歌遠離生活,似不食人間煙火,看不到絲毫時代背景,幾無深度之言,更別說涵養心性;而有的雖然有社會生活的影子,卻無真情實感,純粹為讚頌而喊口號,少了意境之美;有的雖然是寫別情,一讀就讓人感到其中的虛情假意,焉能感人?因而,品讀經過時間長河淘洗的詩歌,我之喜好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