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賀彥豪:上塘雕藝街的風景

2024年06月19日 23:38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6月19日 23:38

  聽說泉州台商投資區有一條雕藝街,有一天午後,我和耀文友相約一起去逛一逛。

  瞧街上有風景:入口處的牌坊用木雕、石雕、磚雕和瓷雕藝術裝飾而成,美輪美奐,很有古色古香的千年風韻。整條雕藝街以 “拼磚、石雕、出磚入石” 構築而成,延續閩南建築的神韻;尤其是抬眼觀賞街上一幢幢“坡屋面、燕尾脊”樓房的屋頂,更是一處難得的勝景。

  整條雕藝街全長1.1公里,共有600多間店面。走在街上,什麼燈具啊、休閒椅啊、種植池啊、藝術花缽等,滿眼儘是景觀小品的風景;那些人文的,自然的;古代的,現代的,雕刻藝術品,流淌著整條街的風景,特別是彙集當地名家作品的雕藝館更是一道別樣的雕刻藝術風景。

  儘管這條街沒有南京路的繁華喧囂,也不及長安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的整齊街容;但是漫步於上塘雕藝街,雕藝館卻是你不得不去之處,作為“藏寶之城”的“鎮店之寶”,濃濃的閩南文化撲面而來,本鄉本土雕刻大師黃泉福、盧思立、孫文宏、倪世傑等人的雕刻藝術品異彩紛呈,目不暇接,讓人陶醉。

  儘管這條街沒有文化名城泉州西街的古老滄桑,但張阪的雕刻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享譽中外,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一朵奇葩,技藝超群,令人驚歎不已。

  陽光明媚,我們款款行走在上塘雕藝街,張阪木雕文化歷史讓我思緒紛飛——

  早在唐末五代,張阪木雕隨著閩南“皇宮起”仿宮殿式大型傳統民居建築的興起,張阪雕藝被廣泛應用於建築之中。張阪先人以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大力弘揚古老的雕藝,它融合閩南地區的傳統,既有古樸淳厚的藝術風格,又具有閩南文化的精巧成分。直到宋元時期,張阪雕藝才進入成熟時期,其藝術追求和表現形式也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拙到精;尤其是泉州開元寺、安海龍山寺等佛像,均體現這一特點。到了明清以及民國時期,張阪雕藝步入巔峰,精品迭出,聲名遠播,台北龍山寺、廈門南普陀等閩台名剎,都廣泛運用張阪雕刻技藝。

  新中國成立後,張阪雕藝青春煥發,異彩紛呈,湧現出像黃泉福、倪世傑、孫文宏、孫文勇等一批工藝美術大師。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全國著名建築及名勝古跡,都曾留下了張阪雕藝珍品。如今,張阪的五大系列傳統工藝品,銷往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文化旅遊品牌;成為泉州“東亞文化之都”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而上塘雕藝街就成為這顆明珠閃耀的一道別樣風景。

  我走進一家雕藝品店從老闆手裡接過一尊木雕如來佛,仔細地觀賞著,隨即與他交談起張阪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看他臉上微露喜色,熱情好客,似乎看不出他是雕藝傳人,腰纏萬貫。我想:其實現在的生意這麼難做,為什麼他還這麼高興呢?經過打聽,我才知道;只要有人說起木雕的時候就想起張阪雕藝,這就是張阪人心中的夢想。是呵,他覺得這條街的風景獨好!每天都是一個好日子,錢賺多少圖個吉利嘛。當我走出店時,“卡嚓”一聲,誰知耀文友舉起了手機,把我定格在上塘雕藝街上,於是我就這樣成了這條街上行者的風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