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陳淳淳: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2024年03月26日 22:29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3月26日 22:29

  三月的春風,總是牽係人情,踏著春的腳步,沿著棧道,跟隨晨曦不斷遷徙的光影,登上寶蓋山。 春日清純的陽光透過雲層,灑落一地的斑斕,春天的色彩在山水間交織,天空被破曉而出的晨光染成一片金黃,空氣像似被過濾的格外清新,一幅生趣盎然的畫卷展開 在山水間,一縷沁人心脾的草木香氣在春風中瀰漫。 我站在寶蓋山的萬壽塔(姑嫂塔)下,仰視這座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海絲航標燈塔,穿越千年的情思,尋訪泉州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足跡。 《海關稅務紀要》上說:“唐,置市舶提舉司於杭州、泉州諸良港”。 當時泉州港因“南海蕃舶”常到,而“島夷斯雜”,出現了“市井十州人”的盛況。 北宋政府於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在泉州設置了提舉市舶司,據《宋會要輯稿》記,從建隆至元祐百年間,泉州早已成為蕃商、蕃舶集居和 出入門戶之地。 當時的泉州有“金山珠海,萬寶之藏;贊賣航琛,奔走乎百蠻之廣;樓船舉帆而過肆,賈胡交舶以候風。”

  石獅寶蓋山萬壽塔(姑嫂塔)又稱關鎖塔,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塔體為石構,空心單邊筒式結構,八角五層,四周環廊,塔高二十一米 ,突兀孤峰,凌空獨懸,背靠泉州灣,面臨台灣海峽,是古代泉州海上交通的航標燈塔,從南宋時期到北宋、元、明、清,萬壽塔(姑嫂塔)一直成為了海上行船 的航標,不僅見證了泉州海上絲路的發展與繁榮,也承載著千百年來閩南人下南洋的歷史記憶。 站在古塔之下,俯瞰泉州灣跨海大橋,橋體如巨龍臥波,橫跨海洋,連接著兩岸的希望和未來;駐目石湖港,巨大的貨櫃貨輪停靠在港口,魏娥 壯觀的塔吊成排地屹立在岸邊;環視石獅全貌,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道路上車水馬龍的律動,宛如一條條流動的音符,演繹著這座濱海城市的和諧與活力;遠眺十里黃金海岸,山水 相依,萬物共生,陽春白日風帶香,桃花流水鰣魚肥,充滿生命活力的大自然,在春日的映照下,處處充滿了詩情畫意。 城鄉之間,古建築文化與現代建築文化的融合,建構了文化底蘊深厚的現代城鄉一體化的獨具魅力。 海洋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千年海絲之路的故事和僑鄉人的家國情懷,都能在萬壽塔(姑嫂塔)裡抽絲剝繭,一座古塔的文化內涵不僅僅只有歷史,還承載著遊子 的鄉愁文化,閩南人素有鄉土情結,故鄉的山水人文,牽繫著遊子的桑梓情懷。

  向海而生,逐浪海絲,是石獅人與海洋千年不輟學的歷史趙續,眺望無垠的海域,望著波光粼粼的海面,穿過斑斕的霞光,在時光的碎片裡,彷彿看 到宋元時期的先輩們駕著大帆船,滿載著絲綢、瓷器、茶餅等國貨,從泉州刺桐港乘著季風到達呂宋島,進行商貿活動,為中菲貿易開創了一條海上絲綢之 路。 絲路揚帆,功在千秋,千年的海上絲路,鑄就了石獅人愛拼敢贏的精神。

  站在萬壽塔(姑嫂塔)下,搜尋著那一棟棟富有異國風情的“番仔樓”,浮想聯翩著華人華僑在海外創業的艱難歲月和衣錦還鄉的光輝場面。 石獅是著名的僑鄉,一棟一棟異國風情的“番仔樓”,是僑鄉文化的象徵,“番仔樓”是海外華人華僑的一部海外奮鬥史的活化石。

  我曾走進華裔博物館,沿著歷史的足跡,尋訪華人華僑在菲律賓克服萬難、艱苦勞作、靠汗水安身立業、憑奮鬥勤勞致富的故事,千百年來,華人華僑秉持吃苦耐勞、敢拼才 會贏的精神,在千島之國艱苦創業、繁衍生息;我曾走進唐人街聆聽一路的鄉音,那是華人華僑對家鄉文化的堅守與傳承,閩南文化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在海外傳播,促進 閩南華裔對“根”的認同;我曾走進泉州的僑批館,僑批紙短,家國情長,凝視著那一封封的僑批,隔著百年時光,依然留存著華人華僑那份 深沉厚重的家國情懷;我曾走進故鄉的“僑史館”,看到那一幅幅華人華僑為家鄉建設做出貢獻的圖文時,我心潮澎湃,石獅如今的繁榮昌盛也有華人華僑的 一份功勳,情系桑梓、愛國情懷是海外華人華僑的重要特點,在海外艱苦奮鬥,然後衣錦還鄉,在家鄉建造一棟“番仔樓”是海外華人華僑守住“根”的共同願望。

  今日的萬壽塔(姑嫂塔)早已卸下歷史使命,成為世界非遺文化遺產,凌霄獨立於寶蓋山上,依然貫看百舸爭流,千帆競發。 環繞古塔走,彷彿聽到歷史的迴聲,觸摸塔石,猶如觸摸到海絲文化的脈搏,在春日陽光的照耀下,依然展現出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古塔見證了石獅這座濱海之 城的演變與發展,每一塊塔石,都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汗水與智慧;每一塊塔石,都傳遞著石獅人對海洋的信仰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2024年3月26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