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龍之英譯,loong意何裁?

2024年03月01日 00:04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3月01日 00:04

  中新社記者:史元豐 文龍杰

  每逢歲末年初,生肖都會成為海內外談議中華文化的重要話題。今年逢“龍”,其作為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更受全球關注,而“國際范”也使其翻譯問題成為熱議焦點。

  dragon之譯何以發生?

  儘管將龍譯為dragon今已俗成,但商榷的聲音一直都有:從1882年曾在中國工作的美國牧師沃克(J.E. Walker)在文章“Pagoda, Loong and Foong-Shooy”中意識到龍的譯文出現偏頗,到1987年中國翻譯家呂炳洪撰文指出龍和dragon不宜互譯,再到今天討論是否應改譯為loong。

  龍譯為loong並非新發明。據學者考證,表意的dragon與表音的兩種譯法早在13世紀即存在,但在傳播過程中dragon譯法勝出。

  在歐美澳非、俄羅斯和中東等地區,dragon是邪惡的象徵,是《聖經》中最大的惡魔,與中國龍的正面和積極形象南轅北轍。如澳大利亞漢學家馬克林所說,在中國及其他許多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地方,龍(loong)是一種強大的瑞獸,它是仁厚與力量的象徵,與西方的龍(dragon)形成了強烈反差。

  就文化內涵而言,譯龍為dragon,於受眾而言或為“誤”,於作為本體的中國龍而言則是“枉”。但名不符實卻能傳開,這一方面緣於中文以表意見長,在翻譯專有名詞時與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表音文字有所不同,對於意譯有著極大的包容空間;另一方面則肇因於當時東西交流既少且淺,彼此之“隔”使英語世界對中國的認知不免淪為想像之“臆”。

  loong之譯何以再提?

  今日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東西方交流不斷加深,東西方文化理解的精準化成為大勢所趨。“隔”在減少,翻譯中的“誤”“枉”“臆”也會逐漸消除。

  今天,世界對中國與中華文化有了新的感知,並以此為基礎,希望更深更廣地瞭解和認識,圍繞中國與中華文化的“正”譯自然呼之欲出。是時,人們討論把“真”譯出來,不是個人或群體的想法,而是歷史的意志,不是東西某一方的一廂情願,而是彼此互動的合題。

  loong譯提供了一種探索。此種譯法有成功先例可循,例如,太極(tai chi)、陰陽(yin-yang)、功夫(kung fu)等進入英語,同樣,“巴洛克”“沙龍”“蒙太奇”等融入漢語,先有語音再立語義,儘管拉長了由知到用的過程,但減少了誤解的可能。

  loong正在被接受和使用。如今年1月9日,CGTN在報道“新春龍舞挑戰賽”活動時,把“龍年”譯為“Loong Year”,把“龍舞”譯為“Loong Dance”;在小年報道中,CGTN也將“‘龍’主題的藝術品”譯為“loong themed artwork”。

  究竟該如何譯?

  語言與文化不是靜止和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生長的、有生命力的,通過交融可獲得豐富和發展。如果說loong與dragon兩種翻譯過去更多呈分爭關係,如今則正散發出和合的潛質。

  dragon在現代英語中的意義和形象正在發生積極變化,前者如《牛津英語詞典》“Chinese Dragon”詞條中的正面性解釋,後者如美國夢工場電影《馴龍高手》裡的角色無牙仔(Toothless)。而一些詞典和Wikipedia(維基百科)中的loong詞條,都指向條目“Chinese Dragon”。

  應該看到的是,語言翻譯與交往交流的客觀現實之間是一種辯證關係,誤譯影響了彼此交流,這固然不錯,但也需注意到,日益頻密的交流交往也會通過彌補信息赤字和文化誤差,來清除翻譯中“臆”與“誤”的雜蕪成分。或許,隨著時間的推進,用loong與dragon並無本質不同,二者指向的都是正面形象和意涵的中國龍。

  今天,龍的英譯會成為海內外關注和討論的題目,意味著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與互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眼下,各國間的頻密交往交流為歷史所未有,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歷史大勢。由此來看,譯“龍”只是為翻譯中國這篇大文章破了個題,或許不久就會討論如何翻譯鳳凰、麒麟、玄武、朱雀……而讓世界“正”譯中國,功夫或許也在詩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