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之中,只響往、熱衷往中國大陸旅遊,在難以計數的名勝景點之中,有好幾處是我自己制定的此生必遊之地,其中一處是敦煌。遊敦煌,是為了遊鳴沙山,訪莫高窟。
這篇文章只寫莫高窟,為了他令我扼腕長嘆,痛徹心扉,也令我更了解中國歷史上一道深刻的傷口,難以癒合,希望後人遊客也來與我同聲一哭。
説來話長。
二零零一年我首次到敦煌,過了十年,又再度造訪。十年變遷,塞外景色依然風沙迷漫,朔風凜冽。
既要寫敦煌,不能不提到一名道士,這名道士的一生,與莫高窟緊緊連繫在一起,難以分割。他的名字原為王圓箓,被人們稱為王道士,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卑微小人物,然而他的遭遇卻造成了他的傳奇。
歷史往往是由一些傳奇牽引出來,而傳奇又往往在無意中産生。
清朝咸豐六年(1857年),湖北省發生大澇,繼而大旱,隨後又發生蝗災,災區無以為生,災民聯群結隊,四出逃難。災民群中有一個小孩,孑然一身,隨人群到處行乞,討飯維生,這小孩便是王圓箓,他茫無目的地四處漂流,過了幾年,最後竟流落到甘肅酒泉,在當地的巡防軍中充個雜差混飯吃。過了幾年又被退伍離開軍中,他索性在當地找了一間寺廟,披髮出家為道。
當了道士之後的王圓箓,又開始四出雲遊,到處化緣,但是最終還是回到敦煌,並在離敦煌二十多公里外的莫高窟選了一個荒蕪的洞窟住了下來。
莫高窟又稱為千佛洞,始修建于前秦二年(公元366年),因有一行者僧侶樂僔法師遊經此處,見到奇異的天色景像,如同佛祖造型,金光萬道,光彩奪目,樂僔法師受到感召,立誓在此開鑿洞窟,供奉佛祖。自此之後,不斷又有僧侶加入修鑿佛窟,前後歷經前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朝等多個朝代,歷時千年,共開鑿了一千多個洞窟,供奉佛像。
只是敦煌到了元朝開始沒落,丝綢之路不再興旺,沒有了絡續不斷的往來客商,偶爾只有過往的和尚僧侣,呈顯着一片蕭條沉寂之象。到了明朝乃至清朝,敦煌已成了邊陲荒涼境地,莫高窟更是人踪罕至,鳥獸絕跡。但是卻在這個時候,王道士來到莫高窟,選擇了這里的洞窟,住了下來。從此之後,他成了這片罕有人跡的洞窟主管人,並且非常虔誠地打理這里的一切。偶爾也會有人到來禮佛朝拜,王道士也就有了一點回報,加上他之前化緣得來的收入,憑此也就生活了下來,久而久之,他也把自己視為這些洞窟的主人,並且立志要把所有的洞窟進行清理修繕,並且修建佛殿,當然也沒有人會來與他計較。
本來是這麼平靜平淡的日子,那有什麼可寫的?一切就在藏經洞被王道士無意中發現,揭開了一個無價的寶藏,莫高窟的歷史,就此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