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濱、馬來西亞華人聚集區流傳著“四王府”神廟,這個廟宇從何傳來?為何會成為海外華人膜拜頂禮的神廟呢?
我們先瞭解一下“四王府”供奉的哪四尊神祇?
四王府宮供奉的是四大巡——康保裔、玉公輔、李大亮、周銘中。
據傳,四神靈為真武帝君玄天上帝麾下三十六天將中的四位君主。
泉州多地立廟供奉康、周二位大巡。
據傳,1336年,一位來自浙江溫州名叫九郎的男子外出謀生,隨身尊攜“四王府”神像以求庇護。某日,當行至今天的晉江安海鎮可慕村口時歇腳,將“四王府”神像掛在村口的老樟樹上,九郎去找茅廁解手。不知何故,九郎竟然忘了掛在老樟樹上的“四王府”神像而離去。當一村民路過老樟樹時,發現神像紅光四射,金光閃閃。於是,在村裡傳開了,村民們認為這是吉祥之兆,神像顯靈,紛紛前來膜拜頂禮。當時,晉江南部一帶,瘟疫橫行。據稱,凡來此求青草藥服之後立痊癒。因此,前來祈求者眾多,遠近聞名,香火鼎盛。
據載,明洪武三年(1370年),可慕村鄉賢許匯文匯同四方信眾籌資建宮廟於老樟樹旁,請安海民間木匠藝人王樸將四王神像雕塑成——康保裔、玉公輔、李大亮、周銘中的大型雕像,所建宮廟稱之為“震龍宮”。此宮便是“四王府”的祖庭,隨後分香各地,隨著泉州籍人士赴海外謀生,將“四王府”信仰帶到僑居國。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其子弟兵也將“四王府”神像帶到台灣,因此,台灣也有許多供奉四王府的廟宇。
1911年,可慕村民許孫占在旅外僑親許卓然先生的鼓勵下,四處募款,重新修建供奉四王府的廟宇,並易名為“鍾靈殿”。
明朝、清朝時期,泉州地區的王爺神其職能已演變為“代天巡狩”,負有察視天下蒼生之責,在人間負有賞善罰惡 、驅疫送瘟、消災賜福、保境安民的重任。其形象也隨之改變,現在見到的王爺神偶像,一般為威嚴的面貌,大多以漢服裝飾模樣,有錦袍玉帶的文官,也有頂盔貫甲的武將。
在民間,原來代天巡狩、施瘟降疫的天神有的轉為解厄赦罪,逐疫驅災的神靈,也有的轉為醫救蒼生,拯民賜福的神明。
記載,清光緒年間,本境曾一度瘟疫猖獗,村民受染致命。為祈求平安,先賢允公議請四尊王爺巡境消災鎮瘟疫,以保此一方安寧。
在福建泉州地區,王爺信仰盛於明朝,其主要職能是“代天巡狩、燮理陰陽”,也就是說王爺代表天帝巡察人間善惡,並為百姓驅除一切瘟疫與邪惡。民間都把王爺看做是瘟神,而加以崇拜,一般三年舉行一次大型的祭典,遇到瘟疫流行,就要請出王爺神像巡遊,驅趕瘟鬼,保民平安。
隨著泉州籍人士早年出海外謀生,也將王爺信仰帶到僑居國。
“四王府”信仰到了菲律濱等東南亞國家,受到當地華人的膜拜頂禮。因為,東南亞國家處在熱帶地區,常年天氣炎熱潮濕,在醫療條件差的年代,特別容易流行瘟疫。而“四王府”的最初職能就是“驅瘟送疫”的天神,早期華人在得不到醫療救治的情況下,只得祈求神祇的庇佑。因此,“四王府”天神深受菲律濱等東南亞華人的膜拜,建廟祭祀。
參考資料:閩南海洋民俗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