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中方邀請,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裡于4月14日至17日訪華,成為中美關係交惡之際首位訪問中國的拜登政府的最高級別官員。雙方會晤後發表的《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透露出一些積極信號,稱“中美致力于相互合作並與其他國家一道解決氣候危機”,並同意討論具體的減排行動,包括儲能、碳捕獲和氫能發展。
中美氣候合作取得新進展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同時也是數一數二的兩大經濟體,能夠在兩國關係深不見底的時候就氣候變化問題共同發聲,不僅對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而且還給跌至冰點的雙邊關係帶來了些許暖意,至少告訴世人,不管近年來中美之間互撂了多少狠話,但在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還是在尋求合作的。
值得注意的是,《聲明》強調,中美兩國均期待4月22至23日美國主辦的領導人氣候峰會,雙方認同峰會目標,即在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前提高包括減緩、適應和支持的全球氣候雄心。毫無疑問,中美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互動具有風向標意義,是對兩國能否構建良性競合關係的考驗。
由于種種因素,中美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仍然存在張力,前行道路上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挑戰。事實上,克裡這次訪華也在國內遭遇阻力,一些共和黨人言辭激烈,聲稱此行“釋放了錯誤信號”。然而,對話總比對抗好,設法將中美之間可以合作的問題與更有爭議的問題區分開來,再反過來給兩國關係營造更加友好氛圍,是促進兩國關係良性競爭的重要前提。
氣候災難並非危言聳聽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隨著各國二氧化碳排放,溫室氣體猛增,與工業化前的水準相比,地球的平均溫度上升了約1攝氏度,這並非危言聳聽。
美國宇航局(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研究員萊恩·克拉默不久前將監測衛星的資料和其他相關資料合併後發現,2003年至2018年期間,人類活動導致的全天瞬時輻射效應,亦即地球吸收的日照能量和輻射回太空的能量之差增加了約每平方米0.5瓦,大量能量滯留在大氣層裏,導致氣溫不斷升高。
令人憂慮的是,隨著地球人口不斷增加,工業活動規模越來越大,進入大氣的溫室氣體越來越多,地球的溫度會不斷升高。據國際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2018年特別報告預測,如果不大幅減少碳排放,2030年至2052年,全球將升溫1.5攝氏度。科學家警告,如果全球氣溫繼續以目前的速度上升,將會帶來災難性的環境後果:
1、熱浪。許多地區將遭遇更多的高溫天氣,全球約有14%的人每五年至少經歷一次高溫天氣;
2、乾旱和洪水。這些地區將更容易受到乾旱和洪水的影響,使耕種更加困難,作物產量降低,造成糧食短缺;
3、海平面上升。未來幾十年沿海地區將被淹沒,小島國尤其易受衝擊,數以千萬計的沿海地區人口的生活恐受影響;
4、北極冰融化。至少每一個世紀,北極將經歷一個至少兩千年來從未發生過的沒有海冰的夏天。到本世紀末,北極40%的永久凍土將融化。
5、物種損失。更多的昆蟲、植物和脊椎動物將面臨滅絕的危險。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了《巴黎協定》,成為繼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京都議定書》之後,人類歷史上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三個里程碑式的國際法律文本,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
與《京都協議》只要求發達國家減排不同的是,《巴黎協定》承認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要求所有國家設定減排目標,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下,在《京都議定書》、“峇裡路線圖”等一系列成果基礎上,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進一步加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
中美歐印有何減排承諾
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世界各國紛紛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大力推進綠色環保政策,逐漸建立了全球最龐大的環保整治工程和進行了最大規模的新世紀工業改革,綠色發展成為五大基本發展理念之一。
2020年9月,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向世界宣佈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所謂“碳達峰”,就是中國承諾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再慢慢減下去;所謂“碳中和”,就是到2060年,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藉助植樹、節能減排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達經濟體,美國的碳排放量僅次于中國。從上世紀中葉起,美國就開始關注環境問題和整治問題,掌握了這方面的先進經驗,也有明顯的技術優勢。特朗普政府退出了《巴黎協定》,但拜登上任伊始美國又重新加入了這一協議。
美國承諾至2025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減少26%至28%,並考慮到2030年將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一倍。拜登還承諾努力使美國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
歐盟的碳排放位居全球第三,並已提交最新國家自主貢獻(NDC)文件,設定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排放量減少到1990年水準的55%,高于最初設定的40%的目標,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
印度是全球第四大排放國,承諾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將佔其總發電量的40%,並大幅擴大森林覆蓋率。印度還計劃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排放量,即排放強度,較2005年的水準減少33%到35%。
現有氣候政策
不足以實現溫控目標
《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是防止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上升1.5攝氏度,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控制在2攝氏度。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許多國家確定的國家自主貢獻距實現既定減排目標尚有差距,要實現把溫升控制在2°C內的目標,到2030年仍有約15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排缺口,而要實現1.5°C的目標,仍有約32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排缺口。
科學家估計,迄今為止,全球氣溫已上升1.1攝氏度,最快將在2030年達到1.5攝氏度。根據德國非營利組織氣候分析和新氣候研究所的跟蹤資料,如果各國政府兌現在《巴黎協定》中做出的承諾,到2100年氣溫仍將上升2.7攝氏度。
顯然,各國所作的減排承諾力度不夠大,照目前的實施速度,不足以避免更高的氣溫上升。要打好減排攻堅戰,措施到位是關鍵。如果各國強化承諾,幾十個國家承諾在未來幾十年內實現淨零排放,如歐盟、日本和韓國到2050年、中國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並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實現迅速減排目標還是有希望的。
為了有效防止氣候災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教授威廉·諾德豪斯認為,無論是《京都議定書》還是《巴黎協定》均以自願原則為基礎,易導致“搭便車”現象發生。“搭便車”是當今解決全球外部性問題的主要障礙,也是應對氣候問題失敗的核心,沒有哪個國家有動力進行大幅減排。
為此,諾德豪斯提出,以成立“氣候俱樂部”模式,在《巴黎協定》之外另起爐灶取代目前存在缺陷的模式,懲罰那些不履行義務或不加入的國家,解決國際氣候協議中“搭便車”現象。
發達國家在應對
氣候變化方面
應承擔更大責任
眾所周知,特朗普執政四年,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立場出現重大倒退,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專業技術人員和職能機構被邊緣化,反智反科學政策大行其道,給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拜登上台僅三個月,就急忙忙舉辦氣候峰會,旨在表明美國有能力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發揮領導作用,並認真對待自己的減排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還想借此敦促各國根據《巴黎協定》即國家自主貢獻(NDC)方面作出更強有力的承諾。
此外,還有人提出簽訂適用于特定排放或特定部門的新氣候條約,以作為對《巴黎協定》的補充。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第一次氣候談判以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就誰應該對氣候變化負有更大責任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發展中國家認為,長期以來,發達國家不受約束地發展經濟,排放了更多的溫室氣體,尤其是美國和歐盟排放最多,理應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
發達國家則認為,中國和印度,連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國,必須拿出多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
毋庸置疑,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正如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研究員愛麗絲·希爾所指,如果美國不站出來表明它致力于應對氣候威脅,很難想像世界其他國家會在這一努力中感受到同樣的動力。
謹防將氣候變化問題政治化
4月16日,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習近平在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及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視像峰會時,承諾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展現了大國擔當以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承諾和重要貢獻。
4月21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宣佈,應美國總統拜登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于4月22日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拜登上任之後,習近平首次與其同場會談,給中美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帶來了新的期待。
有分析指,中美之間出現競爭並不奇怪。中國對美國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關鍵是要在公平公正基礎上良性競爭。美中關係太重要了。拜登政府要打破過去四年的失敗做法,需要政治勇氣、智慧和創造力,中美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取態無疑朝建設性方向邁進了一步。
然而,迄今為止,在美國兩黨政治中,反華情緒仍在急湧。美方在尋求對華氣候變化合作時,要避免拿此作為地緣政治籌碼、攻擊他國的靶子、貿易壁壘的藉口。只有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各自能力的原則,中美才可望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有效推動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
(作者為全球商報聯盟理事長、香港商報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