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炎黃子孫有守歲的風俗。人們往往是終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守歲的習俗,既有對逝去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將臨新年寄美好希望之意。
小時候在鄉下外婆家生活,那時候農村還不通電,除夕夜,節儉的舅舅不但點上幾盞燈罩擦得錚亮的煤油燈,還要點上幾根大紅的蠟燭,將整個廳堂照得燈火通亮,暖意融融。
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的,一家人圍坐桌前,美酒佳餚、糖果瓜子,慢慢品來,以候“歲”的到來。雖然小孩子家有著過年的異常快樂勁兒,但由於興奮過度,加上外婆特許的喝上一點米酒,候不到“歲”的到來,就有點熬不過瞌睡蟲了。
記得迷濛地偎在外婆的懷裡時,曾問過:“歲是什麼,為什麼要候它?”外婆笑瞇瞇地說:“候歲就是你又多了一歲,長大了,有出息了。”
雖然希望自己“有出息”,但在接過外婆、舅舅給的壓歲錢,滿心歡喜地壓到自己的枕頭下後,還是到夢鄉裡去守歲了。
長大了以後才知道,“歲”其實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殘暴的怪獸,每當新年到來時,它總要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為了躲避“歲”,人們在臘月三十晚上,天一黑就關閉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是為守歲。後來人們偶然發現,“歲”害怕紅光及敲打竹筒的聲音,這就是除夕夜,家家戶戶就張燈結綵、燃放爆竹的由來。
在我幼年的記憶裡,即便是喜慶的年三十夜,守歲也是寂寞的,除了年飯前遠近村落此起彼落的鞭炮聲,夜漸趨安寧。這恐怕緣於那個年代經濟的落後、物資的貧乏、文化的單調吧?
稀奇古人是如何守歲的。“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薰天。彈弦奏節楷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杜審言的《守歲》詩向我們展示的是宮廷裡守歲時的景象。
平民百姓呢?張問陶的一首《戊申除夕》作了生動的描述:“耳聞臘鼓鳴,心已復邦族。土風重守歲,紅燭暖茅屋。闌底臘豬肥,饔中家釀熟。承歡聚庭幃,屬饜到僮僕。巷北聞呼盧,市南或征逐。燈火亂前街,兒童歡似鹿。邑小人聲雜,達晨不肯宿。”看來,從古到今,王公貴族也罷、庶民百姓也好,皆以慶祝的方式,通宵達旦到天明也。
隨著時代的發展,除夕守歲也加入了新的元素。視頻祝福,微信拜年……而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更是給守歲的人們增添了一道共度良宵的方式。當舊歲辭去,新年的鐘聲敲響,那歡樂的祝賀拜年之聲便一直喧囂到旭日東昇。
蘇東坡在《守歲》詩中寫道:“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除舊布新之際,回顧過去以珍惜時光,展望未來以把握擁有,當是守歲的最積極意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