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夜的雨也沒能留住你,
山谷的風它陪著我哭泣。
你的駝鈴聲彷彿還在我耳邊響起,
告訴我你曾來過這裏。
我釀的酒喝不醉我自己,
你唱的歌卻讓我一醉不起。
我願意陪你翻過雪山穿越戈壁,
可你不辭而別還斷絕了所有的消息。
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
他們說你嫁到了伊犁,
是不是因為那裏有美麗的那拉提。
還是那裏的杏花,才能釀出你要的甜蜜……”
最近,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風靡全網。這首歌講述了牧羊人和養蜂女一段愛情故事:牧羊人在可可托海放牧,養蜂人在可可托海放蜂。兩人相遇後,深深地相愛了。但是,養蜂女丈夫早逝,自己帶著兩個孩子,感覺自己不配嫁給單身小伙牧羊人。於是,養蜂女在深夜離開了可可托海到了伊犁,牧羊人一直在可可托海等著她。後來,養蜂女托人告訴牧羊人,自己已經出嫁了。
這首歌之所以火,是因為唱出淒美感人的愛情,還是因為唱出新疆獨特的景觀?我想兩者皆有。它讓有些人想起自己的初戀,有些人則想起自己到過的新疆美景。可可托海以往鮮為人知,我沒去過。而那拉提我曾到過,“空中草原”那拉提確實美麗。
十多年前的一個夏日,我和同伴們從伊寧市往東南方向行駛約260公里,到了位於伊犁新源縣那拉提鎮東部的那拉提草原。那拉提草原經歷文明洗禮,如今已成了遊人如潮的5A級風景名勝區。
那拉提為什麼叫那拉提?傳說公元13世紀成吉思汗西征時,有一支蒙古軍隊由天山深處向伊犁進發,時值春日,山中卻是風雪交加,飢餓和寒冷使官兵疲乏不堪,想不到翻過一個山嶺,眼前竟是一片繁花似錦的莽莽草原。草原上泉眼密佈,流水淙淙,猶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此時雲開日出,官兵們興奮得大叫:“那拉提(蒙古語“太陽”的意思),那拉提!”於是,這個地方就叫那拉提。
那拉提草原集藍天白雲、冰川雪峰、森林草原、峽谷河流於一體,是世界四大高山河谷草原之一,它以壯美的草原風光、濃郁的民俗風情、悠久的歷史文化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邊塞風光。那拉提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牧場,總面積4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被譽為“空中草原”。這裏三面環山, 風景如畫,鞏乃斯河蜿蜒流過, 交錯的河道、平展的河谷、高峻的山峰、蔥綠的草地、茂密的森林以及遠方的雪山交相輝映,還有那氈房點點,畜群雲移,美麗的草原風光與當地哈薩克民俗風情融合在一起,可謂是“三面青山列翠屏,腰圍玉帶河縱橫”。在新疆浩瀚大漠中,那拉提猶如一塊鑲嵌在黃綢緞上的翡翠,格外耀眼。
我們沿著蜿蜒的山道盤行,放眼望去,是各種深淺不一的綠色。環顧四周,長滿樹齡有幾百年光景的雪嶺雲杉,它們矗立在半山腰見證著歷史的變遷。腳下又是大片大片綠植,勿忘我,滿天星,以及各種不知名的小花,五顏六色,在風中搖曳。天界台作為空中草原與河谷草原的分水嶺,站在在這裏,可以鳥瞰遼闊壯麗的那拉提草原。空中草原與河谷草原既是草原,也是牧場。牛羊成群,休閒地在山路上行走。河谷草原平均海拔1650米,地勢較低,是春秋牧場,每年四月至六月中旬牧民會攜牛羊在此安家。到了六月中下旬,牧民會轉場至空中草原,空中草原平均海拔在2200米左右,高度居伊犁河谷之首。因為地處高寒,植物的生長較為緩慢,成了牧民們的夏牧場。只見成群的牛羊,休閒地在山坡草地上吃草。那拉提也是哈薩克族人口最多、氈房最多的草原,隨處可見被他們稱作“宇”的白色氈房,點綴著青山綠水。在天界台遠眺,那拉提山脈的雪蓮谷盡收眼底,它地處山勢險峻,山頂終年積雪,因形似一朵盛開的雪蓮而得名。那拉提草原大小景點共有96個,如果都走一遍,據說僅是車程就需5個小時。我們一天的行程只能是走馬觀花了。
我們這些整日穿行在鋼筋水泥都市生活中的南方人,難得見到這種大自然的美景。手中的相機,隨便一拍,都是一幅美圖。怪不得有人說,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我還要加一句:不到那拉提,不知空中萆原之令人心曠神怡。
這天晚上,我們遠離城市的喧囂和渾濁,住宿在鞏乃斯河南岸的度假村中,四周是草地、樹林、小橋流水。那拉提之夜很恬靜……
“氈房外又有駝鈴聲聲響起,我知道那一定不是你。再沒人能唱出像你那樣動人的歌曲,再沒有一個美麗的姑娘讓我難忘記。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此刻,《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如泣如訴的歌聲讓我從回憶中回到現實。我想,牧羊人不應在可可托海傻等,養蜂女說她已嫁人很可能是托詞,他應該去伊犁,因為那裏有美麗的那拉提,有廣闊的牧場,有他心愛的姑娘。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