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母”、“先父”是對他人“敬,歿”謙稱自己已逝世的媽媽和爸爸,“敬,歿”二字隱寓在“先”字;“令先堂”、“令先尊”是以“敬,歿”尊稱他人已作古的媽媽和爸爸。“敬,歿”二字同樣隱含在“令、先”字。
“敬稱”自己已去世父母的“父”字、“母”字前面要多加一個“先”字--“先父”、“先母”,表示已歿;“尊稱”他人已逝的父母,在“令尊”、“令堂”中間要加一個“先”字--“令先尊”、“令先堂”,喻已仙逝。
“先母”必須俱備下列三項條件:(一)、一定是“生身”母親,(二)、已經去世,(三)、必須第一人稱;缺一不能使用這個語辭。已經去世的他人母親,不能使用“先母”這個稱謂。
“後媽”、“後爸”是現代語辭,就是中文辭彙中的“繼母”、“繼父”,與“生母”、“嫡母”、“庶母”、“養母”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雖疏猶密,雖妒猶親,特別妻妾之間,互相猜疑妒忌,一個喋喋不休;一個叱吒喑惡,互相譏誚。
“生母”就是生身的媽媽,與自己有直接血緣關係,很少有機會單獨使用“生母”一辭,要有相應比較的場合才被提出使用,所謂相對比較的語系--“嫡母”、“庶母”、“養母”、“繼母”。這類語系才能比擬,由這個比那個。這些稱呼,往往因地域、方言、風俗不同而存差異,但基本含意不會太大出入。
“內子”、“外子”
“內子”不是親兒子;“外子”亦非私生子
“內子”不是兒子,而是老婆,是丈夫在他人面前謙稱自己的妻子,而使用的一個謙辭。
“謙稱”妻子的同義辭彙,非同一般,同師異稱,尚有“拙荊”、“賤內”、“糟糠”、“內人”、“內子”太太被喻為“糟糠”,酒糟米糠,泛指夫妻貧困生活,患難不相棄。《宋弘傳》(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形容夫不屈膝以求榮,妻不貧賤以求移。古人的“謙稱”涵義深刻,頗耐人尋味。
新時代的“稱呼”已另闢新天地,比較肉麻,心猿意馬,叫“另一半”、“夫人”、“老伴”、“老婆”、“太太”。中國北方夫妻互稱“愛人”,老少不分,親昵無間。
“外子”是妻子謙稱自己的丈夫,不是丈夫外遇的私生子,與“內子”對稱的辭彙,不論“內子”或“外子”肯定不是釋指“兒子”。
清朝官銜規制很嚴,一般平民百姓,不敢稱呼自己妻子為“太太”,這個名詞,非清朝一品、二品大官的妻子,不能使用“太太”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