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晉江市委宣傳部、晉江市委統戰部、晉江市融媒體中心特別策劃開展“僑心向黨·禮讚百年”主題採訪活動,共有來自21個國家(地區)的48名海內外晉江鄉親發來祝福視頻和文字,暢談愛黨愛國愛鄉遊子情,獻禮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祖籍龍湖前港的旅菲鄉賢施恭旗在錄製祝福視頻時,還與家鄉人分享了其家族這幾年間與祖國、家鄉的故事。
桑梓情濃 根植故土
1941年出生于菲律賓的“僑二代”施恭旗近年來尤其愛回家鄉晉江看看,跟他一同前來的有自己的家人,也有菲律賓的各級政要、商界精英與僑屆青年。2015年,他就曾率領弟妹、孩子以及一眾菲華友人回到龍湖前港,並參加村裡的活動。
那一天,剛好是泉州師範學院附屬尊道小學(籌)揭牌儀式暨一期工程落成典禮舉行之日。到了現場,我們才得知一期工程有三棟大樓落成,其中就有施恭旗以先父施閣頭的名字命名興建的“閣頭科技樓”。尊道小學建校已有百十年,在《龍湖僑史資料》一書中,記載著從1909年創辦至今,尊道小學的建設發展都離不開像施恭旗這樣的旅外鄉僑的支持。從參與慶賀團回鄉參加慶典,到自己帶著家人回鄉參觀,施恭旗始終不忘回饋家鄉,斥巨資捐獻家鄉的各種公益文教體育事業。1999年他捐建前港村上新厝文化活動中心,2008年向尊道小學捐款興建“閣頭運動場”,又常與前港旅外的鄉親一起捐款捐物,支持家鄉建設。在典禮現場,施恭旗帶著家人詳細觀看尊道小學的建校碑記,輕聲細語地對他們訴說著前港的歷史。
倘若不是受新冠疫情影響,施恭旗每年都堅持帶著家人回鄉尋根謁祖。視頻中他與家鄉人分享了其家族2017年回鄉的尋根之旅,這也是他家族回來人數最多的一次。“我帶領家族成員一行五十多人回到家鄉晉江尋根謁祖、參觀訪問,其中大部分都是第一次歸來。三代同行,年齡最小的才五歲。我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讓海外的年輕後輩更多地瞭解家鄉,增進和家鄉的情感,知道他們的根在中國。”四年過去了,當年的情景和感動施恭旗都還牢記在心頭。
近年來,施恭旗主要把舵集團的宏觀發展與國際拓展,將具體業務交給子女打理,而他自己也比較能抽出時間帶上妻兒老小和家族成員回到晉江感受家鄉的變化與進步。2018年5月,在參觀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和南洋華裔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台項目建設情況時,他還為博物館題字:“根魂夢”。短短的三個字足以彰顯這位“僑二代”對祖國的深厚情感。
施恭旗和太太施洪婉如育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其中有施學志與施學理在中國定居工作,而作為“僑四代”的孫輩中也有好幾個在上海讀書生活,並已有加入公司團隊。“到中國去,去尋根、去發展!”一直在為此準備著的施恭旗,現在,他的夢想成為了現實。
鄉愁縈心 魂系中華
6月16日,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和中共上海市委共同主辦的“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上海的實踐”特別對話會在上海舉行。在主題演繹環節,身著黑色西裝、淺色領帶的施學理緩緩上台,謙恭儒雅、自信達禮,面對台下的各級領導和嘉賓,他面帶微笑、娓娓道來,用普通話親切暢談他與父親兩代人的“家國情懷”。5分多鐘的演講中,施學理還以視頻方式邀請父親施恭旗同框。這一對在菲律賓出生成長的父子,兩代人對祖國的感情和感恩,引得嘉賓們頻頻點頭稱許。
施學理說自己並不是一個專業的演講者,為了講好與祖國的故事,他下了很大功夫,從準備5分鐘的演講稿、挑選和補充故事到自然流暢地說出來,排練了將近一個月時間。因為新冠疫情,他已經許久未能和遠在菲律賓的雙親聚一回,父親也無法趕到上海參與這場盛會。後來施學理就想,不如讓父親錄段視頻,讓父親親口講述他與祖國的感情,體現祖父和父親那兩代華僑的鄉愁情懷。
“從小,我的父母親就帶我在華人區看中國電影。當時我就想,我的根在中國,而且如果我去中國,一定要去經濟上最中心的地方。上世紀80年代起,我就常來上海考察,終于在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中找到了時機。1993年,上海市政府突破傳統觀念,開放思路,幫我們建立了兩個中外合作企業。更讓我們意外的是因為有兩個中方單位的資源,我們獲得了重要的人才和渠道。作為在改革開放初期就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上好佳是中國打開國門的受益者。”短短的兩百餘字,施恭旗道出了其家族在離開祖國近八十年後,又回到了祖國發展事業,以創建實業參與祖國的建設。
其實,“上好佳”起源于菲律賓的晨光食品公司,由施學理的祖父施閣頭于1946年創辦,當時只是馬尼拉的一家小型家庭企業,1974年開始生產零食,在菲律賓當地用的是英文商標Oishi,意謂“可口、好吃”。1993年,施恭旗看準時機來上海發展,“上好佳”這個名字就是由他命名,在家鄉的閩南方言裡,“上好佳”意為“最好吃”,含意深遠。
僑心向黨 夢築未來
近年來,上好佳(中國)有限公司已經由施學理出任董事長,接管日常運營,全面負責公司業務。這位出生在菲律賓的第三代華人,早在他的青少年時期,父親施恭旗就常常對他說,以後一定要回到中國去,延續後輩與家鄉的聯繫。那時候的施學理因此或多或少地會去關注父親常說到的中國,從父親身上和課堂上去瞭解更多的中華文化。而在家中,除了閩南語,父親還要求他要努力學會普通話。
當6月16日的演講視頻傳回家鄉晉江時,世界晉江青年聯誼會(以下簡稱:世晉青)多位理事在微信朋友圈點贊並轉發。轉發時,好多人都說:初識學理時,他還不太會講普通話,而如今他已經能講一口標準流利的中國話!
1996年,23歲的施學理帶著父親的期許回到祖國,在上海幫助父親打理企業。在跟隨父親接待客戶時,他認真地留心父親如何待人接物,學習經商和處世之道。他自己也只用了半年時間,用鄉音逐漸融入祖國這個大家庭中。
在上海的日子裡,施學理也漸漸注意到祖輩們的家鄉——晉江。在2007年世晉青成立時,施學理成為其中的一員。“學理多次說過,世晉青這個平台使他與家鄉有了更多地接觸!”世晉青秘書處的工作人員如是說。2014年,世晉青組織110名理事匯聚上海參加考察聯誼活動。施學理作為“東道主”之一,熱情接待了這一群來自家鄉的客人。當時的接待場景令世晉青諸多理事至今難忘:“你能感受到他的開心,他親自提前安排好考察團的行程,當大家在吃自助午餐的時候,他會站在餐桌邊為每一個人夾菜,非常彬彬有禮!他還請了公司的同事們一起過來服務,帶了許多上好佳的食品給大家品嚐……”那時候的施學理讓大家覺得就像是一個孩子,只因為家鄉來了許多他的朋友,他十分地開心。
作為“僑三代”,除了通過長輩們的口耳相傳,他也在自己的築夢路上找到了通往家鄉的那一座“橋樑”。今年正值建黨百年華誕,當得知家鄉開展“僑心向黨”主題活動時,施學理作為新生代華僑代表,積極響應並參加活動。他說這個活動很有意義,展現了晉江老一輩華僑華人在支持祖(籍)國建設、推進改革開放等方面作出的貢獻,使他深受感動和震撼。他還表示作為年輕一代,他們更要發揚前輩們愛黨愛國愛鄉精神,傳承發展“晉江經驗”,繼續為家鄉的建設發展、祖(籍)國的繁榮富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