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僑鄉傳真

福建方言與傳播 這些閩南熟語,你知多少?

2024年09月02日 00:38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9月02日 00:38

  泉州熟語包括成語、慣用語、歇後語(即“五色話”)和俗諺(即俗話和諺語)等,皆源于民間口語。

  人民群眾往往喜歡用形象化的詼諧的語言來表達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因此,熟語的這種土生土長性自然也就反映了地方文化的特色。

  柚柑命(生活苦澀),頭路直(事情直截了當),大嘴斗(愛說閒話),請帶辭(請辭),偷食步(不按規矩做事),無頭神(做事不用腦子),一粒一(交情深),出否譜(出餿主意),否剃頭(難以對付),大相狗(沒禮節),三八氣(女人氣),胡溜漂(行事馬虎)。

  泉州話慣用語還有一種組合,即將三個語義接近的語素合成,表示一個特定的含義,抽像性較強,這是普通話中少有的。例如:酸辣醋(調味品),食穿用(衣食住行),鹹酸甜(蜜餞),碗碟箸(餐具),被鋪席(鋪蓋),筆墨硯(文具),食跋佚(吃喝玩樂),緊捷快(飛快;迅速),烏焦竭(乾癟;瘦黑),挨吹唱(吹拉彈唱),舂摃拍(打架),枵寒餓(飢寒交迫),頓跋坐(屁股重重地跌在地上),又佫再(又;再)。

  歇後語,泉州人稱“五色話”。這是因為歇後語形象生動,風趣詼諧,給人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感受,故以“五色話”稱之。“五色話”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比喻形象,表意生動,例如:竹竿搵屎——長兼臭(諷人說話囉唆),老猴騎羊羔——呣成人,呣成馬(諷人不成體統);二是詼諧幽默,妙趣橫生,例如:竹竿尾縛尿燥布——大曳(諷人過分宣揚自己),胡蠅戴龍眼殼——勘頭勘面(諷人不知深淺)。

  “五色話”產生于人們對生活的認識,體現了泉州人對客觀事物的分析和生活經驗的總結。總體說,“五色話”大概來源于下面三個方面。

  一是對民間傳說的提煉。例如:“岳頂嘉禮——輸輸戰甲贏”。這句話講的是舊社會,泉州東嶽山東嶽廟常有人來虔誠禮拜,祈神設醮,乞求庇佑。廟內設有“嘉禮”(即提線木偶),專門讓善男信女雇來演出酬神。這些演員多屬少年學徒,大多胡亂應付一番,戲中輸贏自己說了算。後來這句話被用來諷指有錯不認賬還硬要爭辯的人。

  二是對風俗習慣的引申。例如:“奏魁游普度——直寥寥”。奏魁,泉州舊鋪名,在清真寺至青雲路一段。農曆七月泉州人時尚大做普度,這條街巷因之十分熱鬧,但因街面又直又短,終是無法滿足遊人的興致。此語喻條件不夠,無可奈何。

  三是對生活現象的概括。例如:“鴨仔落水身就浮——事到便直”。鴨子天然就會游水,喻指事情會有好的結局,不必驚慌。

  俗諺指俗話和諺語,是廣泛流傳在人民群眾口中的關于生產和生活經驗的固定語句。它們在形式上和意義上有相通之處,都是在民間流傳的、通俗易懂的、富有警醒語義的定型的句子,故而可統稱俗諺。

  泉州方言俗諺通過生動活潑的言語形式點破事實真諦,或者刻畫行為、狀態的形象,所以能給人以淺顯易懂、形象洗練的感受。

  泉州方言俗諺概括起來具有三大特點。

  一是押韻上口,流暢迴環。例如:

  清明谷雨,寒死虎母(指這兩個季節氣溫還很低);

  山頂鷓鴣獐,海底馬鮫鯧(四種最佳的山珍海味);

  佛靠扛,人靠裝(菩薩靠人抬才顯靈,人靠裝扮才好看);

  厝內無貓,老鼠蹺腳(群龍無首,一切無序)。

  二是形象生動,明快簡練。例如:

  濟牛踏無糞(濟:多。意同三個和尚沒水吃);

  白白布染甲黑(被冤枉,被誣陷)。

  三是涵義豐富,耐人尋味。例如:

  食呣值睏補(吃飯不及睡眠重要);

  錢呣趁,豬哥做馬騎(趁:賺。意即不為勢利所屈);

  一罕過三冬(一瞬間就過了三個冬天。喻指時間不等人,宜趁熱打鐵)。

  泉州俗諺非常豐富,而且源遠流長。大多數諺語都有它的來源,分析這些來源,可以透視泉州獨特的文化特色,展示文化名城的歷史風采。泉州俗諺大概有五個來源。

  其一,對本地區自然氣候變化和農事生產進行預測的農諺。例如:

  春寒雨那濺,冬寒雨四散。

  一日北風三日雨,三日北風無水戽。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凋土,六月火燒埔,七月水流芋。

  雨沃上元燈,日曝清明種。

  六月霧露,蕃薯較貴芋。

  其二,從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古代詩文以及泉州當地的真人真事中演化而來的諺語。例如:

  “跋輸九謗台灣反”。這條俗諺諷人為掩蓋事實真相,故意捏造原因。泉州話“跋輸九”指賭博賭輸了。前清時期,泉州人赴台灣謀生者甚眾,其中許多人都去參與賭博,及至盤纏輸光,才狼狽回泉。回來後常騙人說在台灣做生意賺錢很容易,只因台灣反亂,才使本錢虧盡。後來人們以此語揭露那些欲掩蓋失敗真相的人。

  其三,泉州俗諺中,有許多是與泉州各種宗教活動及泉州的風俗習慣有關的,這些諺語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泉州的社會生活。例如:

  “摸著鼻食百二,摸著目食百六”。在風景秀麗的泉州清源山,有宋代石刻太上老君的坐像,身高五米多,是全國罕見的道教石刻藝術品。由于它體形高大,要摸到它的鼻子和眼睛很不容易。因此人們以此語形容理想境界,不易達到。

  其四,泉州俗諺大量的是來自人們對日常生活觀察體驗的總結,有些還體現了僑鄉的特色。這些民間諺語大多語言洗練含蓄,比喻確切生動,生活氣息濃郁,饒有興味。例如:

  “青瞑雞啄著一尾蟲”。泉州話“青瞑”意即瞎眼。此諺比喻事情湊巧,僥倖碰上了好運氣。常用來說明事情的成功出人意料之外。

  “相尊食有偆”。泉州話“偆”是剩餘的意思。此諺指互讓有餘。

  “十嘴九尻川”。泉州話屁股叫“尻川”。這句話指七嘴八舌吵鬧不休,意見無法統一。

  “死死六工尺,豆乾菜脯□”。泉州舊樂譜(如南音)稱“六工尺”。此俗諺指飯菜天天相同,不會變花樣。諷人死腦筋,沒有半點創新精神。

  “一白蔭九水”。泉州話“水”即美麗。此諺指皮膚白皙能掩蓋其他相貌的不足。喻指主流好可掩蓋枝節的不足。

  “一下傳,到台灣;一下謗,到呂宋”。“呂宋”即菲律賓。此諺喻指重大新聞傳播迅速。

  其五,泉州是古代南音、南戲的保存地,泉州的梨園戲、嘉禮戲(即木偶戲)在人們的生活中影響極為深刻,泉州方言一些俗諺就直接借用戲文。另外,一些戲曲故事和古典名著的人物等往往也在泉州俗諺中佔有一席之地。例如:“食曹操糜說劉備話。”泉州話“糜”指稀飯。此諺諷喻人吃裡扒外。“食飯三戰呂布,作穡桃花搭渡。”泉州話“作穡”即幹活。此諺諷喻人好吃懶做。

  作者林華東,泉州師範學院原黨委常委、副院長,二級教授,福建師大博士生導師,閩南方言和閩南文化研究專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