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初鳴:漳州市區4座古牌坊:傾聽石頭老人的訴說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2年04月26日 22:36
我靜靜地站在香港路的石牌坊前,側耳傾聽石頭講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那樣的娓娓動聽,都是那樣的讓人癡迷。
“尚書探花坊”守護在這條千年古街上到現在已經400多年了。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用舒緩的語調述說著時代的變遷、先賢的事跡。“老人”告訴我:“尚書探花坊”是于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605年)為林士章所立的。林士章,字德斐,漳浦烏石村人,明嘉靖年間考中進士第三名即探花,後官至南京禮部尚書。這位鄉賢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即全國最高學府的長官)時,崇尚典雅,摒棄浮華,使文風“粹然一軌于正”、“兩都之士,蒸蒸向風”。他為讓太學諸生結業回去後參加科舉考試減少麻煩,特別疏令有關機構給予方便,使很多太學生有所成就。林士章性格平和閒適,晚年多次請求辭官。獲准回鄉後,住在漳浦長橋,過了20年閒逸的村居生活,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逝世,享年77歲。
離“尚書探花坊”不到30米遠,陪伴他守護古街的石頭老人是“三世宰貳坊”,遲來14年,可算是弟弟,誕生于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今年也已近400歲了。“三世宰貳坊”是為蔣孟育及其父親蔣玉山、祖父蔣相而立的。蔣孟育是萬曆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牌坊的正匾兩面分別鐫“三世宰貳”、“兩京揚歷”,前者意為一家三代出了兩位高官,後者意為在朝當官時間長、經歷多。當年,蔣孟育曾與張燮、高克正、林茂桂、王志遠、鄭懷魁、戴燝等文人墨客在紫山麓結為玄雲詩社,吟詠唱和,創作詩文,抒發雅興,標領時譽,影響深遠,合稱“七子”。因此,“三世宰貳坊”特別顯得有文人雅士的氣質和韻味,我們這樣喜歡舞文弄墨的書獃子對這位石頭老人述說的故事也格外感興趣。
明萬曆年間是漳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黃金時期。“海絲”的興盛給國家財政帶來了巨大的收入,給漳州地方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利益。文人墨客日子都過得相當優裕滋潤,因此也分外瀟灑放蕩,結集詩社文社蔚成風氣。這位石頭老人在講這些飄著墨味書香的故事時顯得眉飛色舞甚至有點手舞足蹈起來,讓我們彷彿看到當年蔣孟育與張燮等諸文友相約一道在濛濛細雨中登臨芝山,圍坐亭下,把酒迎風,喜而賦詩的情景。
香港路的兩座石牌坊是為明代的兩位進士所立的,漳州人習慣稱之為“文牌坊”。告別“文牌坊”,來到另一條古街新華東路東段拜訪“武牌坊”。這裡的石頭老人講述的故事多了幾分悲壯,增了許多豪氣,與香港路石頭老人講的故事風格和情調迥然不同。
大概是屬“武”的原因,守護新華東路的兩位石頭老人要比香港路的老人高大些,但年輕些。“勇壯簡易坊”立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今年300多歲,為的是銘記藍理的功勳。藍理,字義甫,號義山,也是漳浦人,曾隨靖海將軍施琅平澎台,腹受重傷,拖腸血戰,救施琅出重圍,功勳顯赫。康熙皇帝曾要他脫下衣服,親手撫摸他的傷痕,並兩次親筆題匾賜他。這兩次御書就是分別鐫刻于牌坊兩面的“勇壯簡易”、“所向無前”八個大字。藍理是被家鄉漳州人備受崇敬、深感自豪的勇士。民間有關他的傳說故事很多,說他自幼喜歡習武,他身材魁梧,武藝高強,善追奔馬,能拖著馬尾使馬倒行,刀、槍、矛、盾各種武器無不精通。他素有大志,常說:“我若不封侯拜將,不是大丈夫。”16歲時,他聽說海盜盧質在岱嵩一帶殘害百姓,就聚集鄉里數十條壯漢到岱嵩與盧質打鬥。藍理殺了盧質,到漳州府邀功,哪知漳州府官員反而懷疑藍理也是盜賊,把他一起治罪,後被赦免。藍理便在漳州流浪,寓居在浦頭大廟,與幾個窮哥兒們過著“五人三條褲”的艱難歲月。藍理在漳州流浪一段時間後,從小路投奔康親王,陳述平閩策略,得到康親王嘉許,命他隨軍作戰。藍理作戰英勇,屢立戰功。隨施琅平台時又拖腸血戰,終于名揚天下,官至福建提督。
過了15年,有一位石頭老人來陪伴“勇壯簡易坊”了。這就是立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閩越雄聲坊”。這座石牌坊講述的是曾任榮祿大夫左都督、漳州鎮總兵的許鳳的故事。許鳳與藍理、柯彩等人同稱“五虎將”。據說,新華東路上還有一座為柯彩立的牌坊,但不知毀于何時。紀念藍理的牌坊兩面分別鐫刻“勇壯簡易”和“所向無前”,紀念許鳳的牌坊兩面分別鐫刻“閩越雄聲”和“楚滇偉績”,紀念柯彩的牌坊兩面分別鐫刻“三邊節鉞”和“八命元戎”,字字撼人心魄,句句蕩氣迴腸。
4座牌坊都是三間五層十二柱,跨街矗立,十分雄偉壯觀,分別頌揚科場登第的文士和沙場建功的武將,分立兩條街,遙遙對應,相映成趣。古代社會若得文士賢能,武將勇猛,自然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了。有空過來聽聽這4位石頭老人講古,發一點思古之幽情,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如今,他們依然身軀偉岸,跨街而立,每天靜靜地俯視著芸芸眾生的世俗生活。新華東路東段現在成為街頭菜市場,賣菜的、買菜的,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叫賣吆喝聲、討價還價聲,人聲鼎沸,喧囂盈天。香港路自古以來就是漳州舊城區的中軸線,是繁華的商業街區,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集聚著騎樓和竹竿厝兩種最具地域特色的閩南建築,老字號、舊招牌,店舖一間接著一間,如今主要經營日常用品和民俗物件,漳州市民老幼皆知的燈火西施還在這裡經營著她的民俗物件店。
漳州的石牌坊數量很多,城區內這4座牌坊只是眾多牌坊中較著名且有幸留存下來者。據《漳州府志》記載,漳州地區有地點有名稱的石牌坊共600多座,現在尚存80多座,有褒獎文官武將、表彰節烈孝悌、反映風俗民情、記載經濟政治等。雖然規模不同,體式各異,但都是仿木結構,建造技藝巧妙精湛,雕刻形象生動傳神,令人歎為觀止。這4座古牌坊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漳州這座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標誌性的建築。
我小時住在新華東路西頭靠近舊城門處,住宅前面就有一座石牌坊,當時不知它叫什麼名字也不關心它叫什麼名字,後來才知道這個牌坊叫“覃恩錫爵”,是為清海澄公黃梧而立的,這個黃梧就是當年興建“公爺街”的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現在這座牌坊已經被人們從漳州大地上抹去,然而我小時在牌坊下嬉戲打鬧捉迷藏的情形如今還記憶猶新,歷歷在目。過去不懂得靜下心來聽石頭老人的絮叨,如今想聽,但是存世的石頭老人少了,而且市聲嘈雜,要聽石頭老人講古成了一件奢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