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晉江鄉訊)一個海港,在潮起潮落中,記錄了千帆競渡的海絲記憶;一條古街,在人來人往中,留存了訴說不盡的精彩故事。走進深滬寶泉街,滿眼是古色古香的商舖,腳下是被踩得發亮的青石路面,耳畔是韻味悠長的叫賣聲,撲鼻而來的是魚鮮雜貨散發的味道……使人不禁打開塵封的記憶,一起感受僑鄉老街裡的那一份古韻與魅力。
因港而興古街巷
歷史上的泉州古港可以分為“三灣十二港”,這“三灣”分別是泉州灣、深滬灣和圍頭澳,其中的古深滬灣包括了福全、深滬、祥芝、永寧四個支港。深滬港位于深滬灣的東南部,是我國東南沿海海防的軍事要地,也是閩南與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深滬的“行船人”從深滬港出發,靠著一身行船的好本事和精明的商業頭腦,不僅發展對台貿易,也北上大連、天津,南下南洋諸島經商,使得深滬港千百年來興盛不衰,時至今日仍活力依舊。就在距離深滬港不遠的寶泉街,也因為海洋貿易興盛而成了深滬的商業中心。
光滑的青石板路、霸氣十足的石敢當、低矮的屋簷、傳統的美食、大汗淋漓的店員和緩緩走過的行人,組成了一條與悠遠歷史相接的寶泉古街。相傳,寶泉街形成于宋元時期,最繁榮的時期是清朝末期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這裡是晉南一帶的商業中心,海鮮店、漁具店、魚丸店、水果店、蜜餞店、裁縫店、理髮店……各式各樣的店舖,應有盡有。
寶泉街的一頭走出去不遠處就是深滬舊碼頭。每當漁船入港,剛從海裡撈上來的魚蝦從船上搬下來,沿路擺放至寶泉街,各地的魚商魚販彙集在這裡,叫賣聲、海浪聲此起彼伏。倘若是在夜裡,魚市上燃起百來柄火把,搖曳的火光照亮整個集市,遠遠望去,別是一番景致。
儘管魚市的熱鬧場景已經漸漸離寶泉街遠去,但是現在的寶泉街卻因為特色小吃而遠近聞名。對于喜歡美食的朋友來說,一到深滬這條古街必定會挪不開腳:熱騰騰的深滬水丸、新鮮出鍋的拳頭母、香甜誘人的糖芋、鮮香撲鼻的壺仔飯,還有甜甜的冰餅……都是這裡特有的地方美食。在這些美食中,尤以魚丸、馬鮫羹最為出名。街頭那家開了幾十年的魚丸店老闆張于煥說,他們家從曾祖父那一輩就做起魚丸了。起初他們是沿著寶泉街挑擔叫賣,後來製作技藝更為成熟,就在街上置地蓋起店舖,並擁有了自己的店號和行號。許多海外遊子一踏上故土,就念叨著要回寶泉街吃一碗魚丸,再來幾個馬鮫羹,吃馬鮫羹還得配上張家老闆特製的調料,他們說,這就是“故鄉的味道!”
街有名剎寶泉庵
因海港而興的古街為何稱為“寶泉街”呢?自幼在寶泉街長大的蔡紹德老先生道出了其中緣由,這得從附近的一口井說起。原來,深滬位于半島上,大部分的水井都偏鹹,只有寶泉井是淡水,且永不乾涸,供養了附近上萬人的生活,因此民眾稱之為“寶泉井”。而寶泉井附近的宮廟也得名“寶泉庵”,久而久之,這條街便有了“寶泉街”之名。
沿著寶泉街的石板路走到盡頭,我們看到一座宮廟巍立于此,香客遊人絡繹不絕,這裡就是遐邇聞名的寶泉庵。明人何喬遠的《閩書》中記載,深滬“有市心保,中有井,深可丈餘,足一保汲,名寶泉,傍有寶泉庵,庵左畔無蚊蠅,亦傳羅隱所許。”這說明早在唐代,寶泉庵就已經建造于此,詩人羅隱來到福建,慕名前來遊玩,夜裡借宿在庵前,夏日蚊蟲甚多,羅隱輾轉難眠,便驅趕蚊蟲“到一邊去”。相傳羅隱是個“乞食身,皇帝嘴”的貴人,經他這麼一說,蚊蟲果然全部飛到另外一邊,庵左自此沒有蚊蟲。
住在寶泉街附近的深滬鄉民都說,寶泉庵先前規模很大,建有前後三進殿堂,奉祀三寶如來、玄天上帝和廣澤尊王等神道。但歷經興廢,到清咸豐年間,只剩下一座後殿,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因遭受戰火被夷為平地。現在的寶泉庵建築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由深滬鄉民和旅菲華僑共同籌資修建的,1991年4月,寶泉庵成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澤被兩岸共信仰
隨著歲月的變遷,原本佛道並祀的寶泉庵如今已經成為專祀吳本的廟宇。吳本是一位宋代的民間醫生,祖籍就在現在的漳州市角美鎮白礁村。據歷史記載:他精通醫術,一生雲遊四方,救死扶傷。在《同安縣志》裡是這樣記載,吳本一生“以醫治名天下,以濟人救物為念而義不取人一錢”。但不幸的是,在一次上山採藥時,他不慎墜崖而亡!歷代帝王封他為:“醫靈真君”“保生大帝”“大道真人”“吳真人”,而民間尊稱他為“帝君公”“大道公”。為了紀念他,百姓修建了廟宇奉祀,並收集他的藥方製成“藥籤”,供人求醫問藥。
在閩南地區,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有很多,但是深滬的這座寶泉庵卻十分特別,台灣媒體曾用“眾神渡海而去,我獨乘舟歸來”道出了其中的關聯。原來,寶泉庵奉祀著兩尊保生大帝,其中一尊是由深滬商船“協慶”號從台灣分爐過來的。這裡有一段傳奇故事:明永歷十五年,隨鄭成功渡台的白礁鄉人在台南學甲建造一座“慈濟靈宮“,以奉祀保生大帝。三百多年來,每年農曆的三月十一日是“保生大帝”登陸台灣的紀念日,信眾都會在學甲慈濟宮舉行規模盛大的“上白礁”謁祖祭典活動。到了清咸豐年間,閩台商貿往來密切,深滬開設了益源、義興、東昌、協慶等船行。“深滬過台灣”的船隻下午啟航,隔天早晨便能抵達台灣。當時,深滬後山有一艘商船名為“協慶”號,前去台灣經商,歸來之前在台灣學甲慈濟宮擲筊,結果“保生大帝”示意三天之後再返回。而原本要歸來的那天晚上,台灣海峽突然起風,許多船隻遇難,而“協慶”號商船卻因沒有啟航而逃過一劫。因此,“協慶”號的船員便將台灣學甲慈濟宮的第三副駕迎來深滬奉祀。
如今,這尊高0.27米的保生大帝就供奉在寶泉庵中,成為海峽兩岸文緣關係的實物見證。在寶泉庵的石柱上,鐫刻著多對冠頭楹聯,如“寶殿莊嚴綿遠千古,泉開甘露澤潤眾生”“大顯赫德善成正道,真神醫良方救萬人”等;宮廟中也懸掛著數十方匾額,有台灣學甲慈濟宮獻的“德布閩台”“恩露兩岸”,有新加坡寶泉庵董事會的“閩台醫聖”,還有諸多求籤後病癒的民眾敬獻的匾額。這都與寶泉庵的藥籤文化有關,不僅飽含著豐富的慈濟精神,還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醫學資源。醫學專家認定寶泉庵的這些藥方大多是明清以前的古方,劑量較輕,藥性和順,是祖國醫藥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對我國醫藥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深滬港潮起潮落間,無數客商來到寶泉街,又從這裡揚帆啟航。如今,寶泉街的早市依舊人聲鼎沸,新鮮的海產品引來無數買家;到了中午或者日落時分,則擠滿了前來品嚐特色小吃的顧客;每逢節假日,更不乏遠道而來的遊客和香客。古老的寶泉街,在迎來送往中,依然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