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該項目由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及其關聯環境和空間構成,其中有3處遺產點在僑鄉晉江,分別是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安平橋和草庵摩尼光佛造像。而在這3處遺產點中,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宋元泉州摩尼教傳播的重要史跡,顯現出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強大的文化包容力,其蘊含的文化融合特徵為宋元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間廣泛的價值觀交流奠定了基礎。
明珠蒙塵 一鳴驚人
在僑鄉晉江華表山麓之上草庵的右側,立著一塊特殊的碑刻,正面記錄著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來到草庵考察的事跡,背面則是考察團成員們的集體簽名。2017年4月,這塊碑刻迎來了一位闊別已久的老朋友,他是杜杜·迪安博士,此次他是以國際良知遺址聯盟主席的身份再次來到草庵。時隔26年,當再次看到草庵保存得如此之完好,迪安博士十分欣喜,久久不願離去。關于他和草庵的故事,還要從1991年的那一場考察開始說起。
1990年,迪安博士帶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由意大利威尼斯出發,沿“海上絲綢之路”東行,考察了15個國家和地區,于1991年2月來到了泉州,草庵就是此次泉州之行的其中一個考察點。在草庵,迪安博士和隨行的考察團成員認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的發現,是本次考察最為重大的發現,具有世界性和歷史性的意義。
宋元時期,泉州是世界海洋貿易網絡中高度繁榮的商貿中心,刺桐港更是舉世聞名的“東方第一大港”。在長期的中外貿易往來活動中,異國商人不僅把特產運到了泉州,也帶來了不同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宗教信仰,而泉州人對這些外來文化採取了開放、包容的態度。各種宗教扎根這裡,長期和諧共存,泉州因而被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而草庵就是泉州作為宋元時期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要素之一。
公元9世紀,隨著泉州港的發展,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信仰摩尼教的波斯人來到泉州經商的時候,也把他們的信仰傳到泉州。但摩尼教因為教義的問題,不敢像其他的外來宗教那樣,在統治者管轄較為嚴密的泉州城區扎根建廟,而是選擇了較為偏僻的華表山麓:一是因為華表山位于群山當中,不易遭受打擊;二是摩尼教進入中國後,吸收了佛教、道教的一些宗教元素,更能讓當地人接受,更方便他們扎根。
多元融合 落地生根
2004年11月,著名的當代武俠小說作家金庸來到草庵,親眼看過摩尼光佛造像後,與其合影留念,並欣然為草庵題字“熊熊尊火,光明之神”。在他的作品《倚天屠龍記》中,明教作為一個神秘組織,為廣大讀者所熟知。書裡提到的明教就是由原來的摩尼教演變而來。
公元3世紀,波斯人摩尼創立了摩尼教。300多年後,隨著中外海陸商貿往來,摩尼教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因其教義認為,光明與黑暗是構成世界的兩個本源,光明必將戰勝黑暗,因此得以在中國廣泛傳播。然而在唐武宗滅佛的時候,摩尼教也被禁,有些摩尼教教師南逃來到了福建,摩尼教也因此傳入晉江。但在傳播的過程中,摩尼教逐漸演變成為具有本土特徵的明教。
1979年,草庵前的空地上出土了一筐陶的瓷碎片,經過文博專家研究,成功復原了一個相對完整、刻著“明教會”三個字的瓷碗。經多方考證,專家最終確定,“明教會”碗燒製于北宋時期的磁灶大樹威窯址,是明教徒聚會時所使用的餐具。這一發現驚動了海內外。
從“明教會”碗到草庵寺院,再到摩尼光佛造像,摩尼教在泉州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開始是結社,教徒在此聚會,由于人數眾多,便到磁灶窯訂製成批的瓷碗。到了南宋時期,泉州在推動海外貿易發展過程中,也讓外來的信仰文化與中國文化進行融合。因此在紹興年間,這些明教教徒在華表山麓建了一個草構的房子,名為“草庵”,摩尼教在華表山的活動也標誌著在泉州的發展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即寺院式。元代時候,草庵的摩尼教信徒就依崖刻雕了摩尼光佛造像,同時也把這個草構的房子改建成為石構的房子。
道貌佛身 碩果僅存
在泉南落地生根的過程中,摩尼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它演變成為明教的過程中,就足以證明它是非常積極、主動地融入到這片土地。草庵的摩尼光佛造像,既有道家的風格,也有佛家的風格,人們稱其為“道貌佛身”。它依山鑿刻而成,直徑長達168厘米,巧妙利用了岩石的3種天然顏色:佛像面部呈淡青色,手顯粉紅色,服飾為灰白色。長髮披肩,面相豐潤,神態安詳莊嚴,身著寬袖對襟道袍,坐于蓮花之上,背後刻著十八道放射狀的波形紋飾。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下來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1987年,在瑞典隆德大學召開的首屆國際摩尼教學術研討會上,草庵摩尼光佛造像被確定為大會會徽。
有意思的是,為了進一步融入本土,草庵還借用中國本土宮廟的形式,提供籤詩供人求卜,使得明教更加接地氣,但它卻沒有摒棄摩尼教的經文和教義,故意在籤詩上留下某些不易為人察覺的秘密。籤詩的題材雖然都取自中國的歷史傳說和戲曲故事,內容卻表現了明教對日月光明的崇拜以及光明與黑暗鬥爭的基本教義。在整理這些籤詩的時候,專家還發現如果將每首籤詩的第一個字或者前兩個字連起來,可以讀得非常連貫。後來在寧德霞浦,人們就發現當地很多道士保存的經本裡面,就有早期摩尼教的一些內容,其中有一篇經文剛好與草庵的籤詩所連起來的文章一模一樣:“清新喜慶大歡娛,願從無上明尊……”,這便是古代摩尼教的經文《土地贊》。
經過不斷的磨合,摩尼教在晉江得到了很好的傳播。今天,在草庵附近的羅山街道蘇內村,仍然保留著一座境主宮。本應該供奉閩南民間保護神的地方,裡頭竟然供奉著摩尼教的神像,而這裡壁畫上的摩尼光佛像就是取樣于草庵的摩崖造像。
宋元時期,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膚色的人來到泉州,不同的文化在這裡交流互鑒、共生共榮、共同發展,形成一個繁榮的、和平的、和諧的局面,這些都是宋元時期中國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文化現象。從遙遠的西方傳入中國,再從內陸傳到沿海的刺桐港,草庵以實物見證了摩尼教的發展軌跡,也見證了這片土地對不同文化的包容力。
刺桐港的潮水漲漲落落,各個國家的商人來來往往,世界範圍內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在這裡碰撞、融匯、交流,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向全世界敞開了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