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護僑委員會之下,設立了前方服務團和後方服務團,準備配合美菲軍隊抵抗日本侵略和開展救護工作。許良楓任前方服務團團長,著手組織一批人馬開展訓練,準備開赴前線,配合美菲軍隊抵抗日本侵略者。與之同時,《建國報》為配合抗擊日軍侵菲戰時動員需要,將週報改為日報,及時傳播消息,動員華僑與美菲軍隊並肩作戰,保衛僑居國。當時許良楓還承擔著《建國報》排字任務,他除了組織抗日工作外,還加班加點趕印《建國報》,及時送到華僑各個社團和僑胞手中。
開路先導 籌組武裝
戰爭形勢發展之快超出了人們原先的研判,日軍從菲北面登陸後,雖受到菲律賓軍隊的抵抗,但推進甚速,馬尼拉市危在旦夕。菲律賓華僑中的中共黨組織、菲律賓共產黨華僑委員會和菲律賓華僑各勞工團體聯合會決定避開日軍的屠殺,保存骨幹力量,和敵人作長期鬥爭。于是,一方面組織抗日骨幹轉移到菲律賓農民運動基礎較好的中呂宋平原,準備伺機開展游擊戰爭;另一方面組織一部分骨幹和家屬撤退到南呂宋,開展城市抗敵鬥爭。
會後,許良楓立即參與組織華僑抗日骨幹分批轉移,他制定轉移方案,規劃轉移路線,組織轉移隊伍。許良楓和郭建作為先行小分隊,一路擔負著打前站任務。他先行趕到離馬尼拉市30公里外的米郊亞焉地區,建立轉移第一站,把從馬尼拉撤出來的抗日骨幹先安置在此。許良楓和郭建在此接待和安頓群眾的住宿和膳食。
1941年12月16日、17日,馬尼拉市300多名抗日骨幹踏上轉移之路,沿著許良楓和郭建等開闢的路線,徒步撤離,到28日已全部集中到米郊亞焉基地。正準備編隊向中呂宋轉移,有群眾從鄰村逃難而來,告知日軍已沿公路推進,很快就要到達。許良楓參與組織全體隊伍,立即轉入山高林密的山區。
抗日骨幹隊伍前腳剛離開米郊亞焉,日軍就撲向該處。抗日骨幹隊伍只好在山地露宿。經過重組,300 多人隊伍編成護僑委員會一個總隊五個大隊。吳揚任總隊長,許良楓任第一大隊大隊長,陳村生為政委,蔡漢常為副大隊長。隊伍組織好後,在許立和菲律賓農會主席加錄抵泊帶領下,向中呂宋前進。
當時,沿線已為日軍所陷,為避開敵人的視線,抗日骨幹隊伍大部分時間在晚上行軍,尤其是通過敵人的封鎖線和敵人駐軍的地方,都要等到晚上三更半夜才能過得去。
經過十幾個日夜的行軍,1942年1月中旬,抗日骨幹隊伍成功轉移到中呂宋阿來悅山。在當地,組建了菲共中呂宋特委,同時把大隊改為中隊,許良楓任第三獨立中隊中隊長,副隊長是紀榮芳,高華岳任外交主任。第三獨立中隊駐紮在曼地利(亦譯“麻利裡”“萬利利”)村,隊員居于農戶家,實行同住、同吃、同勞動。許良楓抓住一切機會,發動當地人民起來抗日,他組織召開群眾大會,揭露日軍的侵略罪行,激起了民眾憤怒,很快把群眾組織起來,備戰抗敵。
在阿來悅山叢林裡,黨根據全菲淪陷的形勢,制定了準備開展武裝鬥爭的方針,並開辦了訓練班,從各個隊伍裡,抽調出年輕骨幹集中培訓,由有關同志分別上政治課、軍事課、黨的建設課、統一戰線課等,為在中呂宋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奠定了基礎。
回馬尼拉 冒死密戰
1942年2月初,日軍開始進軍中呂宋,為更廣泛發動群眾,華僑抗日骨幹隊伍再次兵分兩路,少部分留在山區組織游擊隊,大部分抗日骨幹分散到菲律賓各地,堅持城市地下抗日鬥爭。
1942年3月,許良楓奉派潛回馬尼拉,開始了在敵人心臟驚心動魄的密戰歲月。他先住在堂姐和大哥的店裡,後來又住到堂侄開的小雜貨樓上。他出任了菲律賓共產黨馬尼拉市福建區委書記,主要任務是重建市區組織,他聯繫原來的工人、店員和青年學生中的黨員,相繼成立工人支部、店員支部和青年支部。通過開展黨員思想工作,由黨員去聯繫當時參加過菲律賓各勞工團體聯合會的基本群眾進行地下抗日活動。在許良楓的努力下,福建區委所轄區域建立起了完整的基層組織,原來的基本群眾也大部分取得了聯繫,為開展地下抗日工作創造了極好條件。
1942年3月底,由許立任主席的菲律賓華僑抗日反奸大同盟成立,4月間宣傳抗日的《華僑導報》也正式創立。5月中旬,留在中呂宋的華僑抗日骨幹成立了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許良楓通過抗日反奸大同盟組織和建立地下黨組織,發動華僑青年參加抗日游擊支隊,不斷為游擊隊輸送人才,擴大了兵源。
1942年夏天,菲律賓共產黨馬尼拉市工委成立,許良楓任書記。由于此時日軍在馬尼拉實行懷柔政策,收買人心,動搖華僑抗日決心。許良楓發動馬尼拉各界華僑進行抗日鋤奸活動,懲處了一批與日軍合作的華僑。
轉戰宿務 護僑擊寇
1943年1月,由于抗日隊伍中出現變節分子,組織遭到破壞,上級黨委決定凡是叛徒認識的幹部迅速撤離,許良楓轉移到菲南島宿務省。當時,菲律賓共產黨華僑委員會在南島成立了南局委員會,領導南島抗日反奸工作,許良楓擔任南局委員會委員,調往宿務市重建抗日組織。
當時宿務市還處于戰爭狀態,城市中心街道被日軍燒燬,華僑主要集中市區北面的幾條街道,有的已遷往郊區,當地華僑抗日組織遭到嚴重破壞。許良楓一到宿務,雙管齊下:一邊著手建立地下抗日領導機構,籌組了菲律賓共產黨宿務區委並出任組織委員,不久升任區委書記。之後,他在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孤軍奮戰,冒險在日軍眼皮底下創立了青年支部、婦女支部,還在各個主要社區建立了學習組、讀報小組等,同時發展抗日反奸大同盟小組,著重培養抗日青年骨幹,經過嚴格審查和考驗,將他們輸送回國參加國內抗日戰爭或加入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一邊開始生產自救,解決開展抗日工作經費困難的問題。他親自動手,憑著剛學會的炸油餅手藝,初步解決了幾位同志的最低生活需求。繼而,他又帶領大家辦起了餅乾廠。缺少麵粉,就用木瓜粉代替,經過反覆試驗,成功地製出了頗受當地群眾歡迎的特製餅乾,既解決了抗日活動經費,還以此掩護了一批抗日骨幹和地下抗日領導機關。在日軍眼皮底下,許良楓帶領華僑開展護僑、擊寇、鋤奸活動。他通過編輯出版地下簡報,傳播戰爭消息,喚起群眾鬥志,經過近兩年的工作,許良楓領導的抗日組織不斷擴大,從城市發展到山區,使護僑、擊寇、鋤奸力量日益壯大。
1944年9月,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進入反攻,開始轟炸日軍佔領的宿務時,不少人家房屋被炸塌,許多人被壓在瓦礫中,許良楓立即冒著炮火組織救護和安置華僑。為防止日軍失敗前垂死掙扎,對人民進行大屠殺,許良楓及時組織市區華僑群眾撤離到郊外和山區,並將抗日骨幹撤往離市區五六十公里的阿敖,在此他主持開展了五項工作:公開建立了抗日反奸大同盟組織,並在群眾中進行宣傳活動;開展抗日鋤奸活動,廣泛聯繫當地和周圍的華僑群眾;派人和美菲軍隊聯繫,請求並肩打擊日本法西斯;開展經濟工作,解決經費和生活問題;繼續出版地下通訊,傳播戰爭消息,堅定華僑和當地群眾抗日必勝信心。
當時,許良楓手上沒有一分錢的經費,為開展抗日工作,他和幾位骨幹一起,利用草木灰提煉出鹼,然後做肥皂,公開銷售,解決了日常經費。
1944年12月,許良楓終于與上級黨組織聯繫上,被調往怡朗市,出任菲律賓共產黨怡朗區委書記。
此時,他還擔任了菲律賓共產黨華僑委員會執行委員和南島中心區委組織委員。
許良楓上任後,發動群眾,組織抗日骨幹,通過鋤奸和發動群眾襲擊日本佔領者,配合美軍和菲律賓抗日武裝大反攻。如他們成功設計,把怡朗第一號菲奸——曾帶領日軍沿鐵路線姦淫燒殺3000 多人而最受當地人民痛恨的米摔智摩拉沓,引誘到秘密地方接受正義的審判,將之處以極刑。這些鋤奸活動對敵人震動極大,大大提高了華僑抗日組織的威望,進一步動員了當地群眾配合美軍大反攻。
1945年8月,許良楓再赴宿務,主持鋤奸戰鬥。
抗日戰爭勝利後,許良楓主持復辦了宿務第一所華文學校。
僑務大將 忠于職守
1949年,許良楓奉命回到祖國。先後擔任福建省《漳州日報》社經理,中共福建省龍溪地委組織部科長,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機關黨委辦公室副主任,福建省華僑委員會處長、辦公室主任、副主任、黨組成員、黨組副書記,福建省外事組副組長,福建省外辦副主任,福建省僑辦副主任、主任、黨組副書記、書記,福建省旅遊局局長、黨組書記,福建省政協三胞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旅遊學會副會長,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副董事長,福建省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許良楓還曾任福建省第五屆、六屆人大代表,福建省僑聯常務委員、副主席,全國僑聯委員。
許良楓是福建省僑務工作的一員大將。他認真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僑務政策。他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工作認真負責,嚴于律己,廉潔奉公,恪盡職守,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海內外僑界中具有一定的影響。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許良楓積極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落實各項僑務政策,發揮僑的優勢,使新時期僑務工作更好地為閩省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服務,為福建省僑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離休之後,他不顧年高有病,依然盡力于黨的僑務和關心海外“三胞”工作,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並擔任一些社會團體職務,積極參加社會活動。
1994年8月18日,許良楓病逝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