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万泉河下游,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叫留客村。
这是一个著名的华侨村,全村123户,有1700多位华侨,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沿着古道进村,走一小段,就可以看到一株据说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树。在重阳节后,树叶会变成淡红色并渐渐凋落,故名“重阳木”。每逢重阳佳节,无数善男信女来此登高祈福,祝愿家人健康长寿。
转过重阳古木,便可以看到一座中西合璧青砖彩墙的高大宅院,这就是印尼侨领蔡家森兄弟于1934年建造的、有“海南侨乡第一宅”之誉的蔡家宅。
蔡家宅院一共四座,风格相似,其中蔡家森的宅院规模最大。跨进宅门,映入眼帘的是封闭式天井,仰头一望,二楼的雕花围栏绕天井一周,彩绘斑驳,见证着岁月的流逝。
蔡家森宅院占地600多平方米,为砖、瓦、木、水泥钢筋混合结构,厅堂三进,天井两个,两侧有横廊楼阁多间,四周则有厨房、柴房、卫生间、浴室、猪舍等。
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蔡家宅如今风姿依旧。
青砖大瓦加钢筋水泥,上下大屋的前檐既有中国古钱币和古代宫灯雕塑,又有西方的立体花盘和古罗马人头像雕塑,屋顶既保留海南民居的屋脊翘头,又大胆使用西方的方、圆、弧变化图案,使整个屋顶别具一格,美观大方。是海南民居的突出代表。
宅院设计也十分巧妙。堂屋、横屋以及前后井庭相互环抱,院内前、后庭和上、下楼都有走廊楼梯相连,四通八达。
紧密衔接的环廊挡风、遮光、蔽雨,因此,大宅内一年四季清爽宜人,和煦如春。若遇下雨,足不湿鞋就可以走遍宅院内的每一个角落。
此外,蔡家宅的“安全系数”也很高。大门外侧的楼梯间暗藏着射击孔,可有效地防止盗匪侵袭。
1886年,蔡家森出生在留客村。他父亲早逝,家中兄弟众多,生活仅靠母亲一人苦苦维持。
为了寻求生计,十几岁的蔡家森从村头的码头出发,独闯南洋。
这是一次生死之旅。蔡家森曾多次向后人忆起,当时和他一起上船的有18个人,经过长时间海上航行,有人生病,有人遇风浪落水,到达印度尼西亚时,仅3人活着。
上岸后,蔡家森在印尼望加锡一家荷兰人开的店里打工。有一次,他和老板因意见不合吵了起来,最终他扭头就走,什么都没拿,只在心里暗暗发誓,不能老是给人打工。
蔡家森继续南下,来到安汶省一个叫都亚的地方,随后又来到一个叫艾力的岛屿,艾力与都亚仅一海之隔。
当地有丰富的海产品和木材等物产,但经济落后。蔡家森动起了做海运的心思:海产品运到国外去卖,再从国外买进油、盐、火柴等日用品带回来卖,肯定能赚钱。
首先要想办法造船。蔡家森雇人搬来巨木,凿空木料,做成木船。起初,他的木船来回于都亚和艾力之间,用作载客和普通货物贸易。渐渐地,有了一点积蓄的蔡家森,开始购进海产品和木材,用他的大木船运至东南亚、欧洲等地贩卖。
凭着过人的智慧和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精神,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蔡家森40岁左右时事业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大富商。因脑子灵活,谋事老道,蔡家森被当地华侨称为“小曹操”、“小孔明”。
鼎盛时期,蔡家森拥有大型船队、大半条街的商铺,高档酒楼、客栈、海员俱乐部。他甚至买下都亚至艾力之间的航运“专利”,别人在此经营海运必须向他交税,由他管理。
事业有成后的蔡家森,不忘回馈社会。他热心华侨华人社团的工作,被当时统治印尼的荷兰王室封为“甲必丹”(一种作为政府管理当地事务,授予华裔领袖的封赐)。
为了不让华人忘掉自己的母语,他还投资兴办华文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甚至煞费苦心地从琼海挑选贤能带到印尼担任校长。
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虽然在海外拥有众多庄园和房产,蔡家森仍和兄弟们一起回乡建屋。蔡家宅的建设历经近十年,几乎所有建筑材料都是从国外靠船运回,包括水泥、地砖、琉璃、螺纹钢等建材。
蔡家有个特殊的家规,所有嫁进来的媳妇,都必须会说海南话。蔡家宅的中堂上悬挂着“公道守信千古业,婆言勤俭万年兴”的家训,高阁上则供奉着蔡家的先祖。这是蔡家世代恪守的祖训,也是海外游子对故乡最深切的牵挂。
如今,蔡家森曾长房儿媳蔡王普君精心守护着这座老宅,尽管已经年届70,但精神矍铄,她总会热情地给前来参观的客人讲解蔡家的故事。
据蔡王普君介绍,目前蔡家后人有300多位,分布在全世界12个国家和地区。
“我就在这里守护着祖宗”,蔡王普君说,“这是一座有灵魂的宅院。”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海南省侨联等
作者:李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