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江门11月13日电 (周乾宪)走进广东江门台山端芬镇的梅家大院,映入眼帘的是欧洲风格的阳台、罗马柱式和拱顶,还有彩色玻璃。100余幢骑楼呈长方形排列,鳞次栉比,整齐划一,恍如来到欧洲的集市广场。
但是,这里又有中国传统的砖墙、瓦顶,楼内的小方窗、木制楼梯、桌椅、神龛、墙上的书画等,都蕴含着中华文化的韵味。
近日,中央媒体“走基层·侨乡行”采访团在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张国雄、刘进的带领下,来到梅家大院(即汀江圩华侨建筑群),感受侨乡文化的魅力。
张国雄介绍,上世纪40年代开始,华侨汇款滚滚而来。他们提供一些国外建筑的照片,家乡的亲属在此基础上找到本地工匠设计、施工,掀起了空前的营造屋宇高潮。
他说,中西合壁特色建筑的背后,是台山人“崇洋”而不“媚外”、自信而不排外心态的真实表露。现在这些楼主人的后人很多都在美国、加拿大、港澳等地,可以说“洋楼”是沟通海外侨胞和侨乡家人感情的桥梁。
梅家大院后面即是汀江。顺流而下,通过广海湾便进入了南海,是台山到香港、澳门和海外的重要通道之一。
镜头倒回一百多年前。日落时,一艘艘船只靠近临水而建的集市,古老的丝绸、现代的“五金”等物资在这里聚集,走向世界各地;清晨,镇上的人们则在街上的银楼前排队,等候兑取海外亲人寄来的银信。
采访团参观了海口埠、台山银信广场及博物馆。“五邑银信”是《侨批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五邑地区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是“银”和“信”结合的档案文献。
2013年,16万封粤闽华侨华人留下的《侨批档案》正式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中国第8项“世界记忆”遗产。
刘进回忆“申遗”过程时说,“一方面是政府的推动,也离不开民间的力量。当地集邮协会的罗达全先生,将自己珍藏的3500多件银信全部提供给我们整理和研究,为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做出了无私贡献。”
可以想象,当年圩市有多么风光。而今,却已繁华落尽,物是人非。记者看到,骑楼内,不少侨眷已经迁走,只有一些外地人租用保留相对完好的骑楼用来经营加工生意。街道两旁杂草丛生,破烂的窗户斜斜地挂在精雕细刻的石刻旁。
如何不让这些富有历史价值,记录岁月沧桑的侨乡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凋零?刘进建议,要深入挖掘这些侨乡建筑、记忆遗产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建设侨乡品牌积累台山特色。
张国雄说,保护侨乡文化,就是留住中华“根”,守住文化“魂”,未来要围绕学术研究、旅游开发和影视基地等方面,把侨乡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