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菲國要聞

名曰「共同防禦」 實乃「結伙打劫」

2024年04月17日 01:51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4月17日 01:51

  新華社記者 謝彬彬

  

  美國總統拜登在日前舉行的美日菲三邊會議上稱,在南海對菲律濱飛機、船隻或武裝部隊的任何攻擊都會觸發美菲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口中的這個“共同防禦”,聽起來像是在保護盟友,但是美國及其盟友是真有什麼正當權益受到侵害嗎?答案是沒有。不論是北約這樣的軍事集團,還是美日、美韓、美菲等那樣的雙邊軍事同盟,雖都打著“共同防禦”或“集體防禦”的旗號,幹的卻是侵害他國合法利益的勾當。 

  最典型的,就是聲稱自己是“區域性、防禦性”組織的北約。冷戰時為對抗蘇聯,美國以“共同防禦”名義拉攏部分歐洲國家成立北約。冷戰結束後,北約非但沒有壽終正寢,反而是四處挑起衝突、動用武力,南聯盟、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許多國家都是北約軍事行動的受害者。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以來,北約國家發動和參與的戰爭導致數十萬人喪生,數千萬民眾流離失所。眼下,歐洲大陸重燃戰火也是美國主導北約不斷東擴之禍。多年來,北約一再東擴,擠壓俄羅斯地緣空間,破壞亞歐地區的安全態勢,致使烏克蘭危機持續升級。

  所謂“共同防禦”是美國拼湊軍事同盟網絡的最大“賣點”,但從實際效果看,美國所兜售的“安全保障”並沒有給其盟友帶來安全。烏克蘭危機升級、朝鮮半島緊張加劇、南海局勢升溫……事實一再證明,美國的煽風點火、挑動對抗只會點燃和激化地區緊張局勢或引發衝突。

  美國關心的不是盟友安全利益,而是通過販賣“安全焦慮”讓盟友對其產生更深的“安全依賴”。

  由此看來,所謂的“共同防禦”,實際上是鼓動“小弟”衝在前面鬧事,“大哥”坐鎮後方威懾,本質上是黑社會的“結伙打劫”。

  在美國的“盟友體系”中,不對稱的實力決定了所謂“共同防禦”只能取決於美國的偏好。根據所謂的美菲共同防禦條約、美韓共同防禦條約、美日安全保障條約等同盟條約的免責條款,美國在特定情況下可以放棄履行條約義務,以確保美國掌握更多主動權。

  2017年5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北約峰會講話時就沒有依例重申對《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即集體防禦條款的承諾。路透社專欄作家彼得·阿普斯在其關於北約的著作《阻止大決戰》中寫道,歐洲始終對美國的承諾感到擔憂,並且對美國的主導地位感到不滿。

  為了換取美國的所謂防務承諾,美國盟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僅要允許美國在本國部署兵力、建設軍事基地,還要承擔鉅額費用。與美國軍事結盟,總是伴隨著龐大的軍售和技術轉讓,讓美國軍工複合體賺得盆滿缽滿。正如英國政治評論人士伊恩·馬丁所形容的那樣,無法自主、不敢自主的“盟友”只能永遠“生活在一個帝國的陰影之下”。

推荐阅读